历史上两条出川古驿道,在这里交会交融;
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甚至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碰撞,在这里产生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留下许多重要遗迹、遗址。如规模宏大的曾氏祠堂,雕刻、制作精致的古驿站建筑,风格独具、被称为土家儒典建筑的花花桥等建筑遗迹;
闻名遐迩、价值连城的亚洲珍贵金丝楠木王位于天井村楼房组。这棵亚洲楠木王,树高43.5米,主干树围12米需10人合抱,树冠覆盖面积达320平方米,经测定树龄约4886年,价值15亿元;被当地土家族人民称为“千年神树”,传说具有护佑村寨的神奇能力,村民通过傩戏祭祀、悬挂红布等方式祈福;
楠杆乡金盆村全貌。
素有“贡漆之乡”美称,有万亩樱花、上坝传统村落、花花桥、五龙口风光等旅游资源和熬熬茶、土家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
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历史悠久,在这片神奇秀丽的土地上,不仅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有岁月流转下的古老人文。而今,行进在绿水青山间,漫步于古树群落下、古老花花桥上,无论是敲开一扇土家族民居的大门,还是徜徉在奔流不息的五龙河畔,游客都会惊喜地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在这片诗意的大地上生根发芽。饱览山川之美、领略人文之盛、探寻心灵寄居,每位到访过楠杆的游客,都深深体会了一把“最是楠杆看不够”。
站在休闲养生、山水旅游的角度来看,拥有天自然山水、历史人文厚重、民俗风情文化富集和良好生态资源的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绝对是一方休闲养生的生态佳境。
楠杆,有着如诗如画的天纵自然山水
楠杆土家族乡位于德江县西北部,由北至南呈不规则纺锤形,与德江煎茶镇、沙溪乡、平原镇、龙泉乡和凤冈县的丰乐镇接壤,离德江县城、务川和凤冈县城均在40公里以上。地处大娄山山系。境内和尚林、石重盖、一天寺、高山营、天家山、鸡公山、天畈寺、狮子山等山峰耸峙,险峻奇秀,最高峰位于长远村天家山,海拔1293米;最低点位于五龙村丰乐河出境处,海拔615米。丰乐河、野猫河、宿鸡河等河流贯境而过,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滋养着一方万千百姓。
这里,壮美的河川,就像一本永远也翻不完的画册:春日的河谷旷野,万亩樱花粲然盛放;夏天的天井古寨,金丝楠木树的清香弥漫在村头寨尾;秋季的五龙河畔,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冬雪里的天家山顶,皑皑雪原演绎南方高原独有的浪漫……
龙寨村大林山古树群。
要问楠杆哪里最为迷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毫无疑问,秀丽的风光是人文楠杆生态之旅的顶级体验。
天家山麓的褶皱里,流动的山水奏响了一曲自然奇观的交响曲。五龙河峡谷以隽秀岩壁为纸、风蚀水刻为笔,将亿万年沧海桑田的故事写成了千古绝唱;连绵起伏的茶山,在春风拂过山原后,被新绿覆盖成了“云端上的绿野仙踪”。
清晨,随着天家山最高峰被晨光唤醒,长远村落里的炊烟袅袅升起,古朴的村寨、潺潺的小溪格外醒目。现在,宁静清新的院落迎来了远方的客人留步。
7月午后的阳光依然炽热,楠杆作为连接德江与务川自治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还是重要的官马“驿道”。而今,一路沿途,碧空下繁花相随,绿树茂盛,茶山、丛林连绵成画。“这条公路一路上景色优美,让人激动与兴奋。”来自铜仁的游客王志怀高兴得难以言表。
金盆村“一步登天”奇景。
夏日的楠杆,绿意盎然。这座小镇,正以“文旅+”为笔,书写着山水与人文交相辉映的崭新篇章。近年来,楠杆立足“生态立乡、文旅兴乡”发展战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激活生态资源潜力,推动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年来,楠杆土家族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山水资源转化为文旅经济新引擎。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打造“看得见、尝得到、能体验”的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
在楠杆,“诗和远方”更加触手可及。有着4800多年古老记忆的楠木王静静矗立,树影婆娑间,宽阔的胸怀成为八方游客观光游览的“膜拜打卡地”,更成为当地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创新实践地。
楠杆,有着多姿多彩的人文民俗风情
据当地人们世代口碑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野猫河畔的一株楠木树的枝杈缝隙处,意外生出一株柑橘树,楠木树和柑橘树合为一体,前人因之称“楠柑子”,不知何时,衍变为“楠杆子”,并一直沿用至今。楠杆土家族乡,其所在地老街水巷子原为务川县至思南府官路必经道,突被一棵大古楠木树倒地横拦去路而得名。
大龙村神奇美丽大龙塘。
历史上两条出川驿道在楠杆交汇,明嘉靖以前,天井铺就有50多户人家居住。楠杆生漆也因古驿道而名扬海内,成为皇家贡漆。在这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经历碰撞交融相通,产生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留下许多重要遗迹。如佛教道场天半寺和天主教堂遗迹犹存,儒家信条“修身齐家”匾额仍高悬农家堂上。历史还留下规模宏大的曾氏宗祠,雕刻精致的古驿站建筑,土家经典建筑花花桥,省级非遗楠杆熬熬茶、土家花灯等。
《思南府志》对天井铺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是元、明、清时期思州(务川)至水特姜长官司(思南)官道上的天井铺。历史上除乌江水运外,富商们用骡马驮运或肩挑背扛,将盐巴、布匹、文房四宝、五金、百货等商品运入德江县及周边地区。同时,又把德江盛产的生漆(楠杆生漆曾为朝廷贡品)、木油、桐油、黄腊、五倍子等运往外地销售,正因为有这样长期的经济发展,才形成了古建筑群的基本格局。
兴隆社区花花桥。
楠杆土家族乡是一处史称“牂牁要路”或“牂牁要冲”的地方。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兴于春秋、消亡于战国的牂牁国,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百余年,但它却是贵州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阶段。鉴于此,楠杆土家族乡的历史便可以上溯至2500年前。
据文献记载,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除水德江长官司,改安化县,治所在思南府南郭。楠杆为安化县辖四十甲之西路墟市,称楠杆子,也叫栏干子,指的是现今乡政府驻地所在的兴隆社区。明代开场设市时的场期为四、九。因此,明代及以前,楠杆子既是思南府北路经婺川通四川陆路大道,也是婺川南下经思南往贵州(今贵阳市)的通省要津。
清康熙设邮递铺,自思南府至婺川县设鹦鹉铺、板坪铺、煎茶铺(蛇盘铺)、松溪铺、天井铺、丰乐铺、牛塘铺、县前铺共八铺,松溪铺和天井铺改归安化县管理。据清《会典事例》记载,松溪铺至天井铺二十里。至清道光年间,楠杆子有铺民三十余户。后设有塘汛,即天井塘。由于官道所经,楠杆子历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光绪八年(1882)安化县治迁大堡(今德江)。民国二年(1913)改安化县为德江县,全县改编为9个区,楠杆子为西1区。民国年间,楠杆子有中心学校一所,国民学校九所,仓廒一所、二间。民国十七年(1928)楠杆子与县城接通电话;二十年(1931)楠杆子始设邮箱,经煎茶代办局送县里邮局,一日一班;三十年(1941)并入煎茶,不久改联保,三十二年(1943)改为楠杆乡。
1950年楠杆乡为18乡镇之一,随后数度变更,于1992年撤销天井、楠杆、洋乐三个小乡合并成楠杆土家族乡迄今。
兴隆社区结龙桥。
楠杆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文物类型齐全,古道、桥梁、寺庙、民居、摩崖石刻和碑刻、营盘、茶园等一应俱全。但最具特点的是以镇风桥为代表的八字撑架木梁桥。该桥俗称“花花桥”,位于今兴隆社区上坝组西北隅,为铜仁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东南桥头建桥碑记记载,清道光五年(1825)上坝杨氏族人在“头人”带领下重修。根据桥屋大梁题记,现存桥梁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由杨光文、杨光武、杨光富弟兄三人倡导乡人集资重建。桥长13.66米,宽6.14米,桥跨10.2米。桥面距水面高5.23米,桥屋通高7.68米。以9根原木,大小头交替至于两岸石砌桥台上作简支梁,梁上横向铺设木板形成桥面。为加强简支木梁受力条件,木梁下增加一组八字形斜撑,成为八字撑架结构。桥面上建桥屋五间,中间金柱抬升做四角攒尖顶,桥头金柱抬升做悬山顶门楼。桥屋四角发戗起翘,屋面曲线优美。桥屋内设坐凳栏杆,栏杆外挂披檐。桥屋中间西南侧设神龛,内供神像,东北侧桥面上安置岩菩萨。桥两端门楼上分别墨书“寿长”和“镇风”,表明人们的期许及建桥目的。
而这种八字撑架木梁桥,是已知贵州历史上仅见于思南府的古代桥梁建筑形式,现有遗存除德江县楠杆土家族乡“结龙桥”和“镇风桥”外,还有思南县张家寨镇桥岩村“桥岩凉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中界镇新齐村“新齐风雨桥”,仅此而已。桥梁以单跨简支木梁为主体,木梁下利用一组八字形斜撑增加桥梁弹性支撑,成为八字撑架结构。桥梁的八字撑架,虽不如伸臂木梁那样可大步提高桥梁净跨,但能改善较长简支木梁的受力条件。贵州现存八字撑架木梁桥中,以楠杆结龙桥的跨度为最大,以镇风桥整体保存最为完整。
楠杆古建筑群位于南杆村和天井村,主要由上坝村民组古民居群(含镇风桥、结龙桥)、天井驿站遗址、曾氏宗祠等。古建筑群依山傍水,系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艺术与汉族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整个建筑群镶嵌在“左青龙、右白虎”的盆地之中,深刻表达了土家族白虎祭拜与青龙崇拜的民间信仰。镇风桥、曾氏宗祠、驿站建筑又充分吸收了中原建筑文化的有益元素,独具特色的戏楼及各式各样的雕刻艺术便是例证。同时,受土司等级制度“头人半边吊”的影响,建筑以“﹃”形布局为风格,吞口穿斗式吊脚楼,悬山式青瓦顶,布局微妙;四列三间,六列五间,大九架、小九架结构富有深意;门、窗、栏杆、门簪、神龛中的花鸟虫草、民间故事、贵人出行、龙凤走兽等图案栩栩如生;浮、镂、透、刀法形如走龙,技艺精湛。
该古建筑群是德江县乃至周边地区元、明、清经济繁荣的一个真实写照。
走进楠杆古建筑群,就如同走进一座建筑博物馆。当阳光爬上民居的窗棂,这座古老古建筑群正在用满院深浅不一的黛青,编织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龙寨美景。
楠杆是德江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2%以上。境内美妙动听的土家花灯、神奇的天龙塘传说、淳朴浓厚的土家风俗民情等,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各个民族村寨里。
热情奔放的土家歌舞、风格独特的土家民居、绚丽多姿的土家服饰、让人垂涎欲滴的土家美食……楠杆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该乡加大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系统推进历史文化村落基础设施提升、文化展示传承等项目建设,古朴村落的一砖一瓦、一食一味,都成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第一次来楠杆,我就被这儿的景色深深吸引了,而且还有这么多美味,真是美妙的体验!”来自贵阳的游客李峰说。
楠杆,有着珍贵无比的原生态地理环境
楠杆土家族乡地处东经107°52′41″,北纬28°16′34″。全乡有土家族、苗族、仡佬族等三个少数民族,以土家族为主。常年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左右,年总降雨量1270mm左右。盛产水稻、玉米、油菜、花生、烤耀等粮食、经济作物,其中楠杆生漆堪称一绝,清朝道光年间属朝廷贡品,并远销东南亚。
楠杆多山,特殊的地质形态,与特定的海拔、纬度、气候相结合,造就了一个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偏远的地理位置,成就了这里珍贵的原生态环境,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2%,为打造生态旅游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良好的生态,让绿色成为得天独厚的肌理环境。这里有世界楠木王,有贵州最大的蓝果树,有占地2平方公里的大灵山珍稀古树群落,有风景秀美的五龙口景区等,银杏、金丝楠、红豆杉等珍稀古树散落山间,质优量大。加之海拔高(平均海拔800米)、水质优、空气新,是都市市民休闲养生理想栖居地。
大土湾村万亩樱花。
这里有独特神奇的溶洞奇观,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柳阳河流域温泉流量大,水温高,水质好。不舍昼夜奔流的大龙塘,也在静静地等待开发。
楠杆乡海拔在800米左右,生态良好、文化底蕴深厚。立足丰富的山水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全域旅游升级,当地乡村旅游与周边融合联动,完全有资源有条件纳入武陵山旅游圈沿线旅游精品线路。德务高速建成后,打通了德江经务川到正安至习水、德江经务川到正安到道真到重庆南川至重庆主城区的高速公路大通道,未来楠杆可望打造成背靠县城、面向重庆,集特色种养、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以乡村自助游为主的避暑胜地。
在金盆、叶家坝、大龙、兴隆、小寨等村寨,游客能够吃上不施农药的蔬菜,体验稻谷种植;在长远、龙寨、中坝、沙坝以及高速公路匝道口连接线高山地带和房前屋后,游客春天可赏桃花、樱花,秋天可摘野生猕猴桃等;能够吃上产出纯正不掺假的土蜂蜜。
在金盆、楼房、大龙、兴隆、小寨等沿线村寨,在农家乐院落和传统农耕文化体验园里,城里孩子可以在这里亲近自然、亲近土地,亲身体验栽秧打谷、铧田薅土、种菜喂猪、推磨舂碓等,从事田间劳作,增强劳动观念。
五龙村五龙口。
游客白天在田间地头体验传统农耕文化,晚上还可以炒楠杆腊肉、打糍粑、磨豆腐、搓汤粑、烧红苕、拌糊海椒,还可以吃上洋芋饭、四季豆饭和省级非遗特色美食楠杆熬熬茶等。
沙坝、五龙口森林植被好,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大龙塘景观水,上坝古村落和周边五个传统村落,五谷溪水库景观水。保持完好的生态、清爽宜人的气候、清新洁净的空气、晶莹剔透的山泉、无污染绿色有机蔬果以及世外桃源般静谧的村庄、悠久的历史遗迹、多彩多姿的土家文化现象,一年一度土家花灯节,农耕祭祀促春耕活动等等,正成为楠杆乡村旅游的卖点。
近年来,从千年文脉的守护传承,到生态价值的创新转化,再到非遗技艺的活态利用,楠杆紧扣“康养胜地、人文楠杆”发展定位,采取“修旧如旧、活化利用”的原则,让历史建筑与现代业态相得益彰。将传统农耕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市民游客到此体验农耕乐趣,还可以欣赏田园风光,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感受乡村慢生活。“小镇景色优美,这里的历史建筑保留得很好,古色古香。平时还有各种文化活动,十分热闹。楠杆的美食很好吃,气候也很好,适合居住和旅游。”湖南游客李季说。
五龙口美景。
“楠杆将立足‘康养胜地、人文楠杆’定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挖掘古城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在保护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通过打造‘神奇山水、人文楠杆’特色品牌,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楠杆经济发展贡献文旅力量。”楠杆土家族乡党委书记杜国峰说。
“楠杆,你不曾去过的世外桃源”“楠杆——古驿道上的绿宝石”“你在城头待烦了吗?那到楠杆来逮一口深呼吸”“到楠杆来,免费品尝空气罐头”等主题活动,让楠杆带给世界一缕清凉、一丝绿意、一个惊喜,让更多的远方客人了解楠杆,向往楠杆,走进楠杆。如今,到楠杆开展山地野营、自驾游、五龙口垂钓和叶家坝生态游,已成为周边人们休闲的一处选择。
随着德(江)务(川)高速公路建成,楠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未来乡村旅游业将是楠杆乡域经济发展主攻方向,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楠杆,正在迎来乡村旅游发展的春天。如今的楠杆土家族乡,山水生态与人文底蕴交织成一幅灵动的画卷,展现出文旅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具备资源优势的楠杆乡村旅游,发展佳期指日可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叶飞
一审 田勇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