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当全国多地进入“烧烤模式”,桐梓县九坝镇却以25℃的清凉成为川渝游客的避暑天堂。蜿蜒的山路上,可以看到一辆辆来自四川、重庆的车辆,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的场景像极了大城市。
今年夏季,九坝镇接待游客12万人次,912家乡村民宿预订率达98%,而其中大多数游客来自川渝地区,九坝镇正以独特的“凉资源”吸引着各地避暑客,催生了“候鸟经济”。这个曾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山区小镇,如何实现了华丽转身?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五化”“五园”塑颜值
乡村旅馆一床难求
“一年更比一年好,住得更舒心!”重庆游客周开龙连续8年选择九坝避暑,道出许多“候鸟族”的心声。周开龙的记忆中,第一年来到乡村旅馆有些道路还是泥巴路,两旁都是庄稼地。
如今,道路从泥巴路变为了沥青路,道路两旁种满了花。花园里的波斯菊开得正盛,红得像火、粉得似霞,层层叠叠,像一块五彩斑斓的地毯。每天饭后,周开龙夫妻都要来散步,给妻子照相成为他乐此不疲的事。
而这样的蜕变始于三年以前,九坝镇创新推行“政府主导+协会主推+群众参与”模式,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五化”工程建设打造菜园、田园、果园、花园、庭园“五园”美景,让农旅深度融合、生态持续修复、村庄整洁有序。
据九坝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金伟介绍,三年来,全镇群众自筹资金3200余万元,义务投工1.5万个,完成公路改造12.3公里,种植景观植物3.6万株,安装路灯、射灯、房屋亮化1600余处,完成240多户乡村民宿房屋改造,提升菜园、果园、田园2472户2193亩,建成风筝长廊等网红打卡点。
另一边,乡村旅馆杨家院子的老板杨国旗,每天忙着为订不到房的游客赔礼解释,“38个房间全部住满,现在是一房难求!”杨国旗告诉记者,房间都被提前预定完了。
旅游地产“卖生活”
4.7万游客变“新居民”
如何让“候鸟”变“留鸟”?九坝镇党委书记赵德富告诉记者:“以康养旅游地产破题。”
数据显示,全镇康养旅游地产企业12家,已售房源42.75万㎡,平均房价为5500元/平方,川渝购房者占95%,这也留住了4.7万避暑客,他们成为了“新九坝人”。
“住了一晚,我就决定成为这里的业主。”65岁的张先生坦言,从北京来到九坝,是他觉得最正确的决定,凉爽的温度、丰富的负氧离子、像亲人一样的物业管家,自己提前过上了理想的生活。“我现在是冬天在三亚,夏天在九坝。”
“从卖房子,到卖生活方式”,坐落于九坝镇的十里云湖项目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据该项目营销总监王洪涛介绍,“小区推出‘三大管家’服务,分别是生活管家、健康管家和快乐管家。生活管家是为业主的生活服务,比如日常保洁、家具家电维修;健康管家通过档案管理、风险评估为业主的健康护航;快乐管家是让业主融入丰富多样的社群,如舞蹈、合唱、太极等......构造丰富多彩的休闲度假生活。”
50岁的何晓琴来自四川遂宁,出来避暑,她总是担心:“一个外地人,没有朋友帮忙。”成为十里云湖业主后,一个电话,就能让家庭管家提前打扫房屋,让她开心不已,她说:“找避暑房,也不能降低生活品质。”
记者看见何晓琴时,她与亲朋好友正在社区食堂聚餐,她开心地说:“不想做饭,就来食堂吃,好吃又实惠!”在何晓琴的介绍下,两家亲朋也选择成为了十里云湖的业主。
“村晚”撬动21亿收入
土特产装满游客后备箱
夜幕降临,63岁的四川游客姚友碧正带领大家排练舞蹈《山楂树》,为“村晚”做准备。在去年的“村晚”舞台上,该舞蹈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让姚友碧对避暑生活有了新理解。
“这里不但气候好、环境好,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为此,姚友碧提前预付了10年的房租,准备在此安度晚年。
游客来到这里,怎么提升精神文化生活,让大家开心充实,这就与“村晚”密不可分。早在多年前,桐梓自发组织消夏晚会和迎新晚会,这便是桐梓“村晚”的雏形。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原本小型的消夏晚会逐渐演变为客主共欢的大型“村晚”,九坝镇山堡社区渐渐变成了桐梓夏季“村晚”核心举办地。
现在,桐梓夏季“村晚”已逐渐演变成文化盛宴,升级为撬动区域经济的支点——2024年“村晚”带动“云上夜市”等消费场景,区域综合收入达21.43亿元。非遗展演、乡土人才亮相,让游客“既养身又养心”。
游客的餐桌同样拉动产业转型。返乡创业者令狐昌亮的葡萄园年利润超20万元,金手指等品种成为避暑游客后备箱的“爆款伴手礼”;杨修华的40亩蔬菜基地实现“就地销售”,首批花菜收入10万元。目前,九坝已引进特色餐饮150余家,发展中医理疗服务,形成“避暑经济”全链条。
从“凉资源”到“热产业”
九坝镇通过
“环境增值—产业升级—文化赋能”
三步走
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
群众增收的“幸福靠山”
赵德富告诉记者:“我们要让绿水青山‘长’出产业,‘流’出文化,‘变’出幸福。”
全媒记者:陆邱珊 匡斌 代芯源 实习生 佘淳彧
编辑:何祖嘉 见习编辑:胡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