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写到我们包车从下关出发,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走完洱海东线。在上关吃过午饭后,我们继续环游洱海西线。首先路过的是蝴蝶泉景区,大家都不愿意下去游览,直奔喜洲古镇,这是大理的热门景区之一。
喜洲在隋唐时期称为“大厘城”,唐宋时为南诏大理国的重要城邑,明清两代是滇西重镇。
明清时期喜洲商帮走出云南的崇山峻岭,将茶叶、丝绸等生意拓展到东南亚地区,名声远扬。
喜洲是个白族聚居地。清末民初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很多民族特色的建筑就是在那个时代兴建的。
喜洲的建筑在保持传统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的同时, 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居的装修艺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建筑风格。
至今喜洲古镇的商业街两侧都可以见到这些特色建筑
当地重点保护的古建筑 - 九壇神
喜洲古镇人气很高,即使是淡季也是游人如织。
古镇内有很多座牌坊
乳扇是大理的特色小吃,喜洲街头随处可见卖烤乳扇。我买了一片品尝,味道有几分像奶酪。
云南鲜花多,特产主打鲜花制品,除了鲜花饼,还有鲜花口红。
途经苍逸图书馆。它的前身由1939年云南爱国资本家严子珍先生捐资建立,是当时大理地区的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图书馆设在一座花木葱茏的宅院内,古色古香。
图书馆氛围雅致,与外面熙熙攘攘的商业街形成鲜明对比。
这是“十隍殿”,喜洲当地人最重要的祭祀场所。
外面是喧嚣的人流,而一墙之隔的这里却非常清净。
走到喜洲古镇的“正义门”,它是古镇的正大门和地标性建筑。古时候喜洲人回到家乡,不管是做了大官还是发了大财,都必须在正义门下马下轿,步行进入。
喜洲的白族古建筑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喜洲古镇,我们去探访了喜洲知青康养中心,想看看有什么好的避暑旅居之地,结果发现不合适,就继续驱车前往大理古城。
上次来大理古城时,古城刚修缮过不久,外表看过去非常新,这次再看终于有点古意了。
大理是唐、五代、两宋时期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国、大中六个地方政权王朝的都城。唐、宋直至元代,这里一直是云南及滇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介绍摘自景区)
明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原城改建为方形城。城四面建城门楼,四角建角楼,城内建“五华楼”。现在的大理古城基本保留了明代格局,残存部分城墙,南北城门楼为1984年重建的。
大理古城给我的感觉还是太过商业化,到处都是店铺。
不过此次重游,发现了这座云南提督府旧址。
它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提督府旧址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它作为云南的军事中心长达二百五十多年。
1856年杜文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大理府城后,在此设立“元帅府”。
云南提督府旧址建筑规模宏大,从东向西依次为大门、牌坊(二门),大堂(议事大厅),白虎堂、南北花厅等,四周还有坚固的围墙。
据说大理古城还有两座百年老教堂,我们让司机开车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可惜了。
离开大理古城,最后一站来到大理凤阳邑村。
这里本来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乡村,因为几年前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去有风的地方》而声名鹊起。
村道很窄,两边都是店铺。
三角梅下的茶座
凤阳邑历史上曾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至今还保存着饮马井等遗迹。
“有风小院”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主要拍摄地。数年前在口罩爆发最为艰难的时期,向来不追剧的我居然完整地追了这部剧。剧中大理迷人的风光、轻松的剧情和满屏的俊男美女都曾给处于痛苦之中的我带来不少慰藉,这次到大理就计划要来实地看一眼。
如今的有风小院是个热门打卡点,大门紧闭,要消费一两百元才能进入。同行的朋友们都没兴趣进去看,我也只是拍了张照片就离开,算是了却一桩心愿。
凤阳邑村里的店铺门口都摆放着鲜花,点缀得很漂亮。
这是一家有趣的小店,走进去见到“放下”两字。
大堂悬挂着“悟空”
出门时见到“江湖不远,有缘再见”[大笑]
我们的环洱海一日游行程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沿途景点很多,一天之内全看完有点赶。主要还是我功课没做好,其实完全可以分为两日游,东线一日,西线的喜洲古城、大理古城和凤阳邑村一日,这样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玩得更深入一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