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桂在交旅——山水之间有通途”大型行进式采风团走进广西桂林市兴安县,探访“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灵渠。
灵渠水碧绿澄澈,两岸古树虬枝盘曲。宋瑶 摄
灵渠,又称离水、零渠、秦凿渠、陡河、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桂林市兴安县境内,全长36.4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闸式运河,也是中国唯一沟通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运河,堪称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命监御史禄率众劈山引水,修筑灵渠。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在缺乏精密仪器的年代,工匠们仅凭步测目量,在兴安境内找到了湘漓二水之间最适合筑坝处。他们匠心独运,筑铧嘴劈分湘水,建“人”字形天平坝蓄水分流——七分水顺大天平回流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注入漓江。这一创举,沟通了湘江、漓江,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开辟了连接中原与岭南的黄金水道——湘漓水道。
灵渠铧嘴劈分湘水,“人”字形天平坝蓄水分流—七分水顺大天平回流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注入漓江。邹财麟 摄
南北水上通道畅通,大批粮草经水路运往岭南,秦军有了充足的物资供应,迅速攻克岭南,随即设立桂林、象、南海三郡,岭南正式纳入秦王朝的版图。
“灵渠之灵,灵在其科学的选址、巧妙的设计、精当的施工。”灵渠博物院学术采编部负责人秦幸福介绍道,灵渠设计了精巧的陡门,通过陡门的启闭调节水位,保证南来北往的船只顺利通行,是一项对世界航运有着重大贡献的发明,相当于现代船闸的作用,因此也被誉为“世界船闸之父”。凭借精巧的陡门,灵渠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可以让船只穿山越岭的人工运河。
灵渠精巧的陡门起到现代船闸的作用,可调节水位,保证船只顺利通行。郭亚琼 摄
站在湘漓分派处,看渠水奔涌,两千年前的智慧仿佛触手可及,采风团成员无不被这穿越时空的工程伟力所震撼。“如此精妙的‘三七分水’设计,竟诞生于两千多年前,其理念之超前,令人叹服!”采风团成员、网络达人“小阿甜在广西”赞叹道。
灵渠是一座改写中国水系版图的枢纽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统一中国进程中的三大水利工程”,于1988年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2年,两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8年,灵渠与都江堰一并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水利史上不朽的丰碑。
灵渠的核心工程——铧嘴“人”字形天平坝。邹财麟 摄
两千多年来,灵渠的生命力依然蓬勃,至今仍具备通航能力,并继续发挥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等作用,功能价值在不断延续和拓展。兴安县5个乡镇186个自然村的6.5万亩农田在它滋养下葱郁连绵,受益人口5.9万余人。时至今日,古渠的清流依然托起“灌田甚多”“民田赖之”的富庶图景。
时至今日,灵渠继续发挥着灌溉、排洪、漓江补水等作用,依然滋养着两岸居民。邹财麟 摄
秦时明月仍照渠水,今日的灵渠早已超越地理意义上的水利工程,还以“活态遗产”之姿,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近年来,兴安县紧抓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契机,强化灵渠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顶层设计,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生态魅力,将其打造成为桂林乃至广西文化旅游的金色名片。
采风团成员参观灵渠,听讲解员讲述灵渠的故事。郭亚琼 摄
如今,渠水依旧澄澈奔涌,两岸桃红柳绿,古树虬枝盘曲,穿越千年的古老运河与周围秀美的山水美景交相呼应。游客泛舟灵渠,沉浸式体验灵渠精妙的水利智慧,感受其承载的厚重历史与人文底蕴。
灵渠景区开发游船线路,游客可以泛舟渠上,沉浸式体验灵渠精妙的水利智慧。郭亚琼 摄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采风团成员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熊宗涛赞叹道,“乘船穿梭在这条‘流动的历史’里,不仅能感受古人的超凡智慧,更能触摸到中华文明的强劲脉动,真是不虚此行!”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