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怎么游云南?不少游客选择跟着多彩非遗“遇见云南”。2025年暑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遇见云南”系列活动,以数字赋能非遗保护,用童心守护文化根脉,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
非遗童行
前几天,在昆明市博物馆,一群小朋友围着国家级非遗德昂族酸茶、普洱茶(贡茶)和省级非遗昔归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提问,“为什么有的茶要做成‘龙珠’,有的茶要做成一张饼”“为什么两壶茶的颜色一个深一个浅”,还有一群小朋友在品尝省级非遗石屏豆腐、丽江永胜三川火腿和怒江非遗工坊里的特色美食。这是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5年暑期开展的“遇见云南·非遗童行”暑期非遗宣传展示暨研学营活动。
活动期间,3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彝族服饰、哈尼族服饰、傈僳族服饰、壮族刺绣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身着传统服饰,为市民、游客介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染织技艺和刺绣技巧;皮革雕刻、藤编、面塑、筇竹制品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同时,国家级非遗坡芽歌书、剑川白曲,建水紫陶、保山金鸡陶、华宁陶、大理陶、昆明麦田柴烧陶等陶类项目,保山玛瑙雕刻技艺、鹤庆银饰锻制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斑铜制作技艺,以及由传统技艺衍生出的配饰、玩具、家居饰品等都展现了云南非遗之美。
拿着体验券的小营员,可以参与面塑、扎染、檊香、葫芦雕绘、瓦猫制作、龙狮文创等非遗研学项目,亲手制作、亲身体验,更深入地了解、传承非遗。一名10岁的小营员在体验檊香时说:“制作一根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可真难,这里面融合了10多种药材。”“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研学,不仅充实了小营员的假期生活,也通过激发好奇心、探索欲,在他们心里种下文化传承的火种。3天研学营,有近400名小营员沉浸式体验非遗。
非遗焕新
从彝绣针脚到紫陶釉色、从茶汤香气到直播镜头,越来越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尝试用短视频记录制作过程,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更多人感受云南非遗的独特魅力,非遗技艺正通过数字化手段焕发新生。
为培养新时代云南非遗数字化人才队伍,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遇见云南·非遗焕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字赋能培训班。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赵书虹、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国家级电子商务师梁睿芯为全省开设网店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网店负责人以及非遗工坊、老字号相关人员等110余名学员上课,指导他们在数字化时代做好内容营销、社群运营和商业模式创新,分享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的实践案例,帮助学员制定个性化运营方案,助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出圈”。入选首批“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名录的李明泽、张翰敏、黄倩、李伟、张贵景5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感悟。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静说,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当下,如何丰富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课题,希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拥抱数字时代,以匠人之心打磨非遗作品,以文化火种的使命感传播学习成果,让传统技艺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
云南非遗丰富多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云南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用非遗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让旅游为非遗提供更多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非遗的活力。2024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1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邀请游客跟着非遗游云南。2025年暑期,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行“遇见云南”系列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欣赏、了解、学习、守护非遗的过程中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探索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
昆明日报全媒体首席记者:李思凡 通讯员:李艾玲 赵丝语
责编:赵萍
编审:周晓雪
终审:杨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