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之畔 阳村探幽
作者:魏平均
在大荔这片被三河滋养的广袤沃土上,阳村,如一颗镶嵌在沙苑与渭水之间的璀璨明珠,闪耀着独特的人文光芒,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积淀。
“渭水泱泱润黄土,阳光灿灿映金沙”,阳村全名“渭阳乡”,因雄踞沙苑之南、渭水之北而得此美名。自远古时期,先民们就依傍着黄、渭、洛三河,在此繁衍生息。他们饮着三河之水,凭借周边丰饶的自然资源,开启了阳村最初的文明华章。从夏商到西周,从春秋到秦汉,阳村历经无数朝代更迭,始终扎根在这片富饶的沃土上,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春秋战国时,这里曽是各国谈判、会盟之地,政治的风云际会在此留下深刻历史印记;明清时期,阳村跃然成为大荔沙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与商贸中心,古镇的繁华盛景,吸引周边区域村民纷至沓来。
步入阳村,仿佛踏入了一座历史的迷宫,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往昔的动人故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阳村古堡,宛如一位沧桑的老人,静静矗立在岁月深处。城堡呈长方形,座东面西,形状如船,取“顺流”之意,其建筑设计巧妙融合了东秦地域特色、自然生态观与易经风水理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那巍峨宽厚的城墙,宛如一条巨龙环绕着古镇。城墙上的垛口、瞭望洞,东门与西门上的城楼,城门间的炮台,外壁的柱形帮墙,东南角的角楼与西北角的敌楼,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古城防御体系,让人遥想当年战火纷飞时,这里的金戈铁马与坚守抗争。
西城墙的正门,用老槐木制成,铁皮包裹,铁钉密布,其上精美的图案、武将门神造像以及龙、狮、虎的精制造型,或圆雕、或浮雕、或透雕,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现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与阳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西小门上的魁星楼,更是阳村文化的象征。它为二层四角攒顶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楼内供奉的魁星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右手握朱笔,左手持墨斗,右脚金鸡独立于鳌鱼头,左脚后踢呼应“魁”字,寓意“独占鳌头”,寄托着阳村学子对科举中榜、文运昌盛的美好期盼。
阳村的街巷里,至今还流传着沙苑许多动人的传说。阳村西面白马营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相传东海龙王九太子小白龙,为百姓打抱不平,与龟帅及其儿子大战,不幸被杀。玉帝降旨处理此事,龙王宽宏大量,龙九太子阴魂重回世间化作白马,龟帅为其照明,多年后此地形成村落,先称“白马村”,明洪武时变为“白马营”。这传说,为沙苑阳村增添了一抹神秘浪漫的色彩,也体现了阳村人对正义与善良的崇尚。阳村北面的王马村,更是一个有故事的传奇地方。杜甫《沙苑行》“龙媒昔是渥洼生,汗血今称献于此” 中的“此”,特指王马村。王马,顾名思义就是专为帝王养马的地方,王马村秦代称洛阴城,明代以前叫兴盛堡,明洪武年间改名王马村至今。昔日沙苑腹地的王马村其实是一个军事要塞。自长安经潘驿、霸城到大庆关,直通华北驿道穿越东西,可避开潼关崤函险道、渡蒲津关经孟津渡,是从咸阳到洛阳、中原的要塞必经地。洛河为天然屏障,村北崖下的新桥渡,背坡沟口烽火台为瞭望哨,自此沿吕沟直通羌白,可绕洛河北上蒲城、陕北,西到下邽、富平、咸阳。足见王马村作为丘阜绵延、水草丰茂的沙苑腹地,既为皇帝御马宝地,也为兵家纷争、地势险要核心地段,一直传为佳话。
曾经的阳村古镇,东西正街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古镇每月集会热闹非凡,周边数十里的村民汇聚于此,交易货物、交流信息,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巷之间。那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民俗画卷。沙苑有句俗语,“阳村的芯子,拜家的灯,仁里村的高跷胡挌拧”。阳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里的戏班子远近闻名。演员们在台上粉墨登场,唱念做打,传承三河文化与沙苑文化,演绎着人间悲欢离合。秦腔名人“拜家红”(拜童麟)曽在阳村收徒传艺,培养出阳村人石俊峰等知名演员,以唱须生闻名乡里,阳村戏班子演员达60余人,代表作有《闯宫抱斗》《三世仇》《威虎山》《铡美案》《沙家浜》等10余部本戏和20余个折子戏,其精彩绝伦的演出,让阳村的戏曲文化熠熠生辉。1956年新春,阳村戏班子在大荔县文艺汇演大赛中,荣耀获得全县文艺大赛一等奖。
时光流转,世事变迁。1956年后,三门峡库区建立,阳村部分人西迁宁夏,其余人举家北迁,分为东阳、西阳、北阳三个村庄,昔日古老的阳村城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但阳村的人文历史,却如渭河之水,滔滔不绝,流淌在每一个阳村人的血脉里。如今,当我们漫步在新时代的阳村土地上,依然能从村民娓娓动听的讲述中,从那留存的古老物件里,从那流传久远的典故与传奇中,真切体会阳村的农耕文化、古迹文化、沙苑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清幽静谧感受阳村那曾经的灿烂辉煌、悠久的人文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今天,我们探幽阳村,从阳村的发端、发展和现状现貌,以笔墨客观详实、全面系统记述阳村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变化,记录乡土文化、留住乡村记忆,传承历史文明、留存文化脉略,还原阳村物情风貌,展示阳村发展现状与地方精神;彰显阳村古镇文化绵长、景观独特、百姓勤劳、民风淳朴;深入挖掘阳村农耕文化、沙苑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激励阳村人恋土爱村,知村爱县、明县爱国的远大志向与家国情怀。浓缩阳村的过往,记录阳村的现在,展望阳村的未来,保存历史记忆,守护文化根脉,助力阳村产业振兴,建设阳村美好家园。
官池阳村,是大荔历史的生动注脚,是渭水之畔永不落幕的人文传奇,这一方古老的土地,它的历史人文是一部厚重的史书。阳村的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故事、每一次变迁,都构成了阳村独特的文化脉络,值得我们去深入探寻、细细品味,从中感受历史的厚重积淀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激励着阳村后人铭怀过去,开创未来。
(作者:魏平均 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