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平,暑假回老家,威记分别游览了南北江的风景,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桂平是一座拥有“双水利枢纽”的城市,一座是郁江船闸,一座是大藤峡水利枢纽。却少有人知道,其实这两座水利枢纽对于桂平来说,让它有些“尴尬”。
郁江船闸建得比较早,很多人看到的是它对于桂平来说,是拥有“广西最大的船闸”。却没有细想,其实这个船闸是为了拦水,继而可以抬高郁江水位,让停靠贵港港的船舶吨位更重更大。简单一点来说,贵港港之所以能成为“西江内陆第一港”、“华南第一内陆港”,桂平船闸居功至伟!
而对于桂平来说,不过是贵港港(包括上游南宁等)船舶过境的必经地而已,获得的效益能有多少?和贵港港的吞吐量比较,九牛一毛!
大藤峡水利枢纽投入运营,对桂平来说,是生态的的收益,还有文旅的项目。因为大藤峡水利枢纽蓄水,有几个作用。一个是调节下游省港澳地区用水;二是抬升水位,利于武宣至来宾的船舶吨位加重加大,突出的是来宾港的吞吐量;三是利用水利枢纽产生的落差发电,电力供应省港澳工业地区。
似乎对于桂平来说,作用也是一般。
这样看来,桂平默默付出的幕后英雄,虽身负重任,却鲜少得到与之匹配的掌声。这种“为他人作嫁衣”的处境,折射出区域发展中资源配置的微妙博弈——当基础设施的效益如水般流向远方,本地如何接住那些被浪花溅湿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桂平的尴尬恰是破题的契机。就在于怎么做来打破“尴尬”的局面了!郁江船闸和大藤峡水利枢纽每日吞吐的不仅是货物,更是流动的数据金矿。若能依托过境船舶建立智慧物流调度中心,联合贵港港和来宾港开发航运衍生服务,便能将“必经之地”转化为“必停之城”。就类似于荷兰鹿特丹港虽非欧洲制造业中心,却凭借港口服务链成为贸易神经枢纽。
同时,大藤峡的生态效益更是一座待雕的璞玉,水位抬升形成的库区景观,完全可以发展低碳游艇产业、水上运动基地,让“过境水”变成“留客泉”。让人感受广西“小三峡”之美!要是更深层看,桂平的双枢纽恰似一双“隐形的手”,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
若能以枢纽为纽带,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承接水电密集型数据中心或高端装备制造,便能把“过路经济”升级为“驻留经济”。当年三峡工程带动宜昌从水电城转型为综合枢纽城的经验,正是桂平可参照的样本。水利枢纽从来不该是终点,而是撬动多元产业的支点——关键在于,桂平是否准备好了接住这支杠杆的双手?
简单来说,桂平缺乏的是人才,还有观念的转变,手握一手“王炸牌”,却打得稀烂。在广西县域经济GDP数据中可以看出来,桂平真如“日落西山”,跌落榜首也就算了,还有被后面县市超越的势头。
是该要重整旗鼓了!不然“尴尬”依旧继续。
桂平加油!
这里是广西,发现广西之美,感受广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讲述广西人文!谢谢阅读关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