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版
夏意正浓,活力尽显,城市的文旅活力随着热度愈发强劲。
成都新津推出“探秘新场景(夏日版)”系列报道,以“玩转”为舟、“尝遍”作桨,各路“小分队”以实地探访的形式,深挖新津夏日新奇的文旅场景、尚未“出圈”的小众秘境和人气十足的美食美宿,为市民游客量身定制贴心的夏日出行指南。
这个夏天,跟随我们的镜头与笔触,一起清凉一夏,“破浪”文旅新场景吧!
2022年10月
新津通济堰
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它成为继东风堰、都江堰之后
长江上游第三处获此殊荣的
水利瑰宝
想要读懂
这座跨越两千多年时空至今仍灌溉着
52万亩良田
惠泽百万生灵的伟大工程
其渠首之畔的陈列室
便是解锁这份厚重历史的
“密码本”
01
方寸之间,千年水脉奔涌眼前
陈列室两厅并立。历史文物厅里,时光仿佛凝固……视频展示厅中,通济堰波澜壮阔的申遗历程与现代功绩跃然屏上。
步入其中,一件件沉默的文物,却发出了震耳的历史回声:
清乾隆“铁壁筒”
目前发现最早的古代标准化量水设施,见证了古人如何以精妙器具,实现对水资源的科学丈量与公平分配。
道光、宣统维修石碑
碑文无声,却清晰记录着清代先民对通济堰的精心守护。一凿一刻,皆是责任与智慧的传承。
文翁与章仇兼琼雕像
西汉太守文翁(公元前141年),目光如炬,乘势利导开创“六水门”工程(通济堰前身),解眉彭之渴;唐代大吏章仇兼琼(公元740年)重修并赐名“通济”,灌区自此通达扩展。双像并立,正是通济堰千年不衰的精神源头。
02
乘势利导,古堰智慧光耀千秋
为何通济堰能跨越两千年时空,至今生机勃勃?答案就在“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箴言里。
择水丰之地为源
渠首雄踞新津区西河、南河、岷江三水汇流处,水源丰沛可持续,更巧妙分流水势,化水患为水利。
取水巧借自然力
通济堰引水方向与自然河道呈神奇的137.5度黄金夹角!这一精妙设计,在保障充足引水的同时,兼顾了防洪与减淤——古人智慧,令人拍案。
竹笼石坝活水脉
横跨南河的拦河坝(长417米,设17闸),是古代岷江流域罕见的有坝引水工程。其最初以当地竹编笼、填石筑堤,成就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运用最久的“活动坝”。春灌前筑坝蓄水,汛期灵活调控闸门——与进水闸默契配合,旱涝保收的密码,尽在此中。
03
活着的遗产,今日仍润泽天府
通济堰绝非尘封的历史。它是一条依然强劲跳动的动脉,为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注入不竭生机。
灌区菱形展开
南北绵延60公里,东西横跨13.6公里,总面积772.6平方公里,如同镶嵌在成都平原与峨眉平原(合称眉彭平原)之间的翡翠。
生命之水奔涌
渠首设计引水流量高达48m³/s,年引水量超10亿m³。汩汩清流滋养着新津、彭山、东坡、青神四县区16个乡镇52万亩农田,保障百万人的生产、生活与生态。
奥运冠军的“摇篮”
这里更是四川省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生命之源”,保障其四季水体充盈、稳定清澈——巴黎奥运会冠军邓雅文等健儿,正是在这千年古堰的臂弯中,劈波斩浪,走向世界之巅!
从汉代的“六水门”初创
到唐代“通济堰”得名
灌溉面积从16万亩、34万亩
一路拓展至今日52万亩
——
这座始于公元前141年的古老工程
正以“往来通达”之名
为“润泽天府”写下生动注脚
陈列室的灯光下
文物静默,智慧永恒
它们与奔流的江水、阡陌纵横的沃野一起
正悄然诉说着这样的故事
——
通济堰
不仅属于辉煌的过去
更属于充满生机的
今天与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