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什么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7月31日—8月1日,“我为家乡代言”系列活动之“夏香满园”网络直播推介活动走进周口,文化基因是其中答案。
在这座镶嵌在沙颍河畔的千年古城,太昊伏羲陵的古柏藏着华夏儿女的共同记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的展陈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密码……宛如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滋养着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万姓同根传承华夏密码
“您贵姓?”这是人们互相认识的第一句礼仪之言。
于海内外中华儿女而言,姓氏是镌刻在心底深处的根亲记忆。有了姓氏,才有族谱;有了族谱,才有延续。如若寻根问祖,《新百家姓》里的73个姓氏都能在河南找到发源地,其源头滥觞于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
太昊伏羲陵景区
“伏羲就建都在咱们周口淮阳。”太昊伏羲陵景区讲解员王婷婷说道,太昊伏羲陵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民间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
走进景区,宏大的古建筑群透着几分神秘和庄重,这里是人文始祖伏羲的长眠之地。王婷婷介绍道,统天殿内,伏羲“定姓氏”的壁画铭记着他的丰功伟绩;“龙园”内,一个硕大的、以龙为造型的“风”字熠熠生辉——这个“风”,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姓氏,也是太昊伏羲氏的自姓。
此后,中华民族姓氏虽经数千年的不断演变,但众多姓氏同根同族,互为依存,血脉相连,正如同大树的根系向四方延展。
逐渐地,太昊伏羲陵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每逢重大节庆日,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数以百万计的民众会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守陵、祭拜、祈福、许愿,并由此形成了具有数千年历史的太昊陵古庙会,曾创下了单日祭拜人数82.5万人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除了定姓氏制嫁娶,相传伏羲还在淮阳结网罟教民渔猎、养牲畜充庖丁、画八卦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建屋庐始定居,还融合各部落图腾特点,创造了“中华龙图腾”,以龙纪官、分理海内,掀开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序幕。
铁血丹心映照红色基因
在周口市扶沟县,有一条道路叫鸿昌大道,是为纪念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前的雕像。
身穿戎装、目光如炬,一座7米多高的铜像矗立在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前的广场,时至今日他的赤诚之心依然让人肃然起敬。
在纪念馆一处模拟实景前,采风团驻足观看:白雪皑皑,炮火纷飞,吉鸿昌坐在椅子上,怒视着敌人的枪口。“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1934年初冬,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这首就义诗,慷慨激昂。
“吉鸿昌的英雄气,生发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里。”吉鸿昌将军纪念馆讲解员刘艳珂介绍道,吉鸿昌家境贫寒,很小便在父亲开的小茶馆里打下手,听南来北往的爱国志士纵论天下事,救亡图存、报效国家的思想在他头脑中深深扎根。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吉鸿昌发电报向蒋介石请命:“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愿提一师劲旅,北上抗日,粉身碎骨,以纾国难。”虽未得到允许,但这番话却道出了吉鸿昌的大义与担当。1932年,吉鸿昌秘密回国,并于当年秋天在北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吉鸿昌写给妻子的遗书。
展示柜里陈列着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旗、军衣、军帽、臂章等珍贵实物,穿越历史长河,向参观者诉说着红色文物背后的英雄品格——“红霞吾妻鉴: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玻璃柜里陈列着一封泛黄的家书,是吉鸿昌写给妻子的遗书。每逢讲解到这里,刘艳珂的思绪都格外激动。因为寥寥数语,却能触摸到革命先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镇定从容和英勇气概。
2009年,吉鸿昌当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被列入第一批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据介绍,吉鸿昌将军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年均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当地还成立了吉鸿昌精神研究会,深入挖掘吉鸿昌精神的新时代内涵,创办《扶沟红色大讲堂》,编写《吉鸿昌精神与当代价值》《吉鸿昌诗文释注》《红色扶沟》等书籍。
“我为家乡代言”,正是代言这份文化自信。在周口,可以是万姓同根的血脉相连,也可以是爱国爱家的一片赤诚。(董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