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翔
三百山——一个颇为特立独行的山名。其实它不是一座山峰,而是安远县东南边境诸山峰的合称。对来自深圳的我们而言,更重要的它是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下称“东深供水工程”)的源头,亦乃粤港居民饮用水的发源地之一。60年以降,无数粤港文人来此,与其说是到一个国家级风景区来游览,毋宁说是来一处他们不可须臾或离的水源地朝圣。
三百山之名的解释有多种。其一,此乃一个拥有300多座山峰的神秘之地,古时曾是330户人家的家园。其二,相传明代时期,陈、杨、胡三人结拜为兄弟,人称“三伯公”。在兵连祸结、盗贼蜂起的岁月,三伯公为保护客家山民,筑墙封寨,奋起反击了十多年。后人为了纪念三位英雄,将山名改为“三伯山”,久之,讹音为“三百山”。当地的文友们无疑更喜欢后一种诠释或演绎;文似看山不喜平,相较平铺直叙的命名,文人墨客与文旅部门完全契合,总是更青睐故事性。
我们乘缆车来到山上,广场对面是一个被青山夹峙的水源湖泊鳌湖塘,迎着湖塘立一块赭黄色的巨石,巨石从上至下,镂刻着“东江流域图”。线条明细地标识,自三百山水源地出发的一道清流,经定南、和平,过河源、惠州,趋东莞、深圳,浩浩汤汤流入东深供水工程,进入香港。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径入山,一路辨识各类植物,一路听到小溪的喧哗。近前看到飞流直下的小溪旁立一块黑色髹金的大理石,标注一个值得纪念的时辰:“为庆祝东深供水工程向香港供水60周年,在此设立源头直饮水取水点,并立碑纪念。2024年12月。”抬头可见石头上“源头直饮水”五个硕大的红字,一行人纷纷解杯开瓶,上前接水,仰头痛饮,直呼好喝,沁甜。
水泽万物,水润生灵。一路逶迤,陡然而下,又盘旋再上。两边的灌木与乔木交加互依,不断看到有本地的珍稀动植物的铭牌。当地文友给我们指认当地的特有植物:突托蜡梅。这种蜡梅是距今6700万年的珍稀孑遗植物,对生存要求近乎苛刻,只有在水土、空气亦即全面生态质量良好的森林里,才能寻觅到它的踪迹,在全国也只在安远县等少数地方存有零星分布。近距离观看,椭圆状卵形叶片,单叶对生,革质富有光泽,像是在绿纸版上抹了一层油。行走间,不经意地看到了胡先骕的铭牌,原来这位出生南昌、曾享誉世界、有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称谓的著名植物学家,早在100多年前的1920年盛夏就带领一个17人的专家团队,深入三百山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科学考察。这次科考所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不少原产地标本——如“安远茵陈茶”,迄今还珍藏在国家植物标本室,考察结果写入了先生的著作,编入了大学教材。
较之植物,森林里动物总是更难偶遇。除了可见松鼠在松杉上爬上爬下,还有耳旁偶尔掠过的一阵鸟鸣,我们十分好奇的“四不像”——中华鬣羚,只能见诸山道边铭牌上的文字和图片。文友告知,鬣羚前不久才被林管人员拍摄到。鬣羚属于牛科,乃典型的林栖奔走兽类。它独特的角似鹿非鹿,蹄似牛非牛,头似羊非羊,尾似驴非驴,故而与麋鹿一起,都被誉为“四不像”。
如果说“四不像”毕竟还有真实的物种存在,另一个物种就要存疑了,那便是,同样见诸山道边铭牌的“赣巨人”。三百山关于赣巨人的记载,最早可见《山海经》:“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赣州府志》则记,旧传此地有狒狒即赣巨人。但,狒狒是“反踵”的吗?反踵,也就是脚尖朝后脚跟朝前,如果真有此物,不知反踵如何行走,更不知如何奔跑?
在层层叠叠的绿中,远眺东江第一瀑,此瀑由福鳌塘和山上大小溪流汇集而成,瀑布常流,单级落差达120多米。凿刻在山岩上的“东江源”三个硕大的红字,十分抢眼。观瀑上来,走到一个敞放的山口,此时此处,天空湛蓝,视野辽阔,千山百壑如波浪一般,翻卷远去,尽收眼底。
自上山之后,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绿,绿是最常见的,也最难形容的,概因古往今来,形容绿的诗文已经很多了,似乎已穷形尽相地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不同文人笔下的绿。
朱自清《梅雨潭》中的绿:“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沈从文《边城》中的绿:“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
早年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真美!却又犯疑:水绿如蓝,该当何解?及长始知,此“蓝”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蓝色,指的是古代从蓝草中提取的靛青色,一种浓烈而纯净的蓝绿色。再后去了南疆的塔什库尔干,目睹了帕米尔高原的班迪尔蓝湖,才知“绿如蓝”,是何等的摄人心魄!
然而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拿什么来形容三百山的绿呢?
眼前是一种排山倒海、连绵远去的绿,绿得霸道又包容,丰富又单一,自由又收敛,立体又平铺,不允许一点儿岩土的杂色儿出现。绿覆盖了一切,淹没了一切,占据了一切。绿得那么不管不顾。绿得那么意气风发,绿得那么无拘无束。此是绿的倾泻,也是绿的席卷,是绿的纵歌,也是绿的微笑。
概因有这般横无际涯的绿,方有如此清澈奔流的水。
概因有这边绵厚的情蓄,方有如此壮阔的美景。
宋代秦观有句:“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漫山遍野、挤挤挨挨的夏木啊,如涛如涌、如诗如歌的三百山的绿!
(作者系深圳大学教授)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