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仁怀市后山乡“六月六”系列活动在热烈氛围中落下帷幕。这场持续4天的民族文化盛宴,以沉浸式体验、多元活动形式,让传统民俗与现代活力交融,成为仁怀文旅新标识,更在传承与创新中,擦亮民族文化名片。
乡镇街头跑步赛鸣枪开跑,选手们穿梭在绿意盎然的赛道,用脚步丈量后山乡的活力;水上狂欢节点燃夏日激情,市民与游客手持水盆、水枪,在水花飞溅中感受清凉与欢乐,孩童头顶水桶的憨态、大人相互泼水的畅快,让民俗节多了“水上派对”的现代趣味。
篮球赛场,球员们激烈对抗,观众席呐喊声此起彼伏,体育竞技的热血与民族活动的热情碰撞;舞台之上,民族歌舞轮番上演,盛装舞者用灵动舞姿诠释文化传承,歌声里藏着后山乡的历史与情怀。最后一晚,篝火晚会将氛围推向顶点,千人围绕篝火起舞,火光映着笑脸,传统民俗的仪式感与现代狂欢的感染力完美融合。
8月2日晚,随着舞台最后一支歌舞收尾,“六月六”活动迎来闭幕。但现场热度未减,市民们仍沉浸在狂欢余韵中。返乡参与活动的王先生感慨:“小时候盼‘六月六’,是盼民俗热闹;现在再参与,看到活动融入跑步、篮球,老传统有了新玩法,年轻人、孩子都爱,文化传承更有希望了!”
游客李女士则表示,原本只是慕名而来,却被现场的感染力打动:“从水上嬉戏的欢乐,到篝火旁的共舞,能感受到后山乡对民俗的珍视,也看到仁怀把民族文化做成品牌的用心。”
从“民俗小聚”到“城市名片”的进阶。纵向看,过去“六月六”是后山乡本土民俗聚会,活动形式相对传统、参与范围有限;如今,4天的活动涵盖体育、娱乐、艺术、民俗,既保留篝火、歌舞等核心传统,又注入跑步、篮球等现代元素,吸引周边城市游客,从“民俗小聚”升级为“仁怀文旅IP”。
横向对比其他民俗活动,后山乡“六月六”以“传统+活力”为特色突围。不局限于静态展示,而是让市民、游客深度参与——能跑步竞技、能泼水狂欢、能登台表演,把民族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互动场景。这种创新,让“六月六”区别于单一民俗活动,成为仁怀展现民族文化包容力、城市活力的窗口。
这场活动,本质是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通过4天的狂欢,后山乡的民俗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市民游客亲身参与的欢乐——孩子在水战中记住“六月六”的热闹,年轻人在篮球赛里感受民俗节的活力,外地人在篝火旁体会民族文化的温度。
当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六月六”不仅是后山乡的节日,更成为仁怀向外展示文化魅力的名片。它以创新形式激活传统内核,就能吸引大众参与,让文化传承有了“烟火气”,也让仁怀在文旅发展中,多了一张充满民族风情与活力的独特名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颖
编辑 杨柳
二审 谢国欢
三审 唐正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