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日报】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以及居民旅游消费理念的持续升级,传统“观光型”生态旅游模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深层次的休闲需求。如何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健康福祉”,成为绿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森林疗愈,作为融合自然疗养与心理干预的新兴旅游形态,日益受到政策关注和社会认可,可以成为文旅融合、康养延伸与区域转型的重要抓手。
森林疗愈凭借森林生态环境,将自然元素与科学干预手段加以融合,着力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水平。依据压力恢复理论,森林当中的空气负离子、植物精油、绿色风景和自然声响等元素,有利于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提高机体免疫力。跟以观赏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生态旅游不同,森林疗愈更聚焦人与自然的互动关联,使人们亲近自然、体悟自然,在沉浸、参与过程中实现身心舒缓与情绪调整。以浙江安吉余村为例,当地借助芳香植物体验、森林步道漫步等途径,为游客打造出具有疗愈效果的空间场景。
产业融合理论指出,不同行业在边界融合中,通过要素整合、价值链重构,催生新型复合产业。森林疗愈本质上是一种融合生态、医疗与文化多元要素的复合型康养形式,关键在于打通资源、服务与机制之间的壁垒。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推动森林疗愈发展,国家林草局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整合森林生态资源与健康服务,推动森林康养与医疗、养老、中医药、旅游、教育、文化等领域深度融合,探索多功能、多业态的发展模式。然而,森林疗愈与生态旅游的融合仍存在结构单一、干预目标不明、专业支撑不足等问题。不少项目依旧停留在“看风景、走步道、深呼吸”的浅层体验,缺乏系统化、针对性的干预设计,医疗与康养资源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专业力量储备也难以满足发展所需。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产品设计、人才配备和服务能力的协同建设,推动实践路径不断深化。
产品内容创新:构建“自然—健康—文化”融合型疗愈体系
森林疗愈产品应立足生态特色,融合地方文化资源,突出科学干预与情感共鸣。通过合理划分森林空间的功能区域,可设置冥想步道、情绪调节角、自然冥想平台、植物精油体验馆、森林SPA等具备干预导向的特色项目,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可结合文化元素,设计如“立春调气”“夏至清心”“秋分润肺”等富有时令韵律的主题活动,以增强游客对疗愈场景的情感联结与文化共鸣。
针对不同群体也可以提供分层级的产品方案。例如,为亚健康青年设计“减压放松”疗愈营,为中老年慢病群体设立“身心双调”康养课程,为情绪困扰者提供“情绪修复”支持团体,配合健康评估与周期干预机制,提升服务专业性。另外,通过动态更新机制、数据反馈体系可实现产品迭代优化——如定期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生理状态监测、情绪改善评估,建立“游客—数据—服务—优化”的正向循环。
服务体系升级:打造科技赋能的智慧疗愈链条
服务体系的升级是带动森林疗愈迈向标准化的关键。应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可穿戴设备,构建起智能化的服务流程,做到状态识别及干预推送的闭环管理。可根据环境感知系统和生理监测设备,实时采集游客心率、血压等数据,然后借助AI模型判断其压力与情绪状态,并推送恰当的疗愈建议或活动方案。一些景区已开发出森林疗愈App,把预约、签到、导览、干预、评估、反馈等功能进行整合,强化服务的连续性及个性化。
未来可进一步实施森林疗愈数据平台建设,实现健康服务与旅游体验的双向融合。平台可接入健康码系统与电子健康档案,经用户授权之后,按照其健康数据,推荐相契合的疗愈场景和干预项目。在人员配备上,可推动“疗愈引导师”“康养教练”“自然导师”等新岗位步入职业化阶段。要为从业者开展系统培训,涉及心理疏导、自然疗法、情绪调节等关键内容,形成复合型服务团队。可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课程,建设实习基地,为森林疗愈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发展机制协同:搭建多元融合的产业联动机制
森林疗愈高质量发展的要点,在于打通生态旅游、医疗康养和科技产业间的协同通道,加快资源要素的高效整合。从协同治理理论来看,在繁杂的公共事务范畴内,各主体间的协作能够提升整体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创新水平。地方政府可发挥平台型中枢作用,牵头设立森林疗愈产业联盟,吸纳景区运营实体、医疗康复科室、心理服务群体、科研团队与技术企业等多元主体,助力项目联合开发、资源互通共享与成果转化落地,形成权责分明、运行高效的合作机制。
法度不立,事无成效。森林疗愈行业的发展亦是如此,只有建立起明确的标准与伦理边界,方能保障服务的规范实施与可持续推广。应加快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明确干预内容的边界、数据采集的流程规范和服务实施的操作细则,为各类疗愈项目的复制推广和合规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还应围绕情绪变化、生理反应、参与满意度等关键指标开展持续性量化分析,为疗愈效果的评估、产品的动态优化及实践推广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西林业局;本文系2025年广西自筹经费林业科技项目“森林疗愈资源的健康效益评估与应用研究”〈编号:2025GXZCLK76〉)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