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 曾佳文)2025年上半年,武昌区文旅产业捷报频传:全区接待游客2834万人次,游客出游总花费达290亿元,均刷新记录。昙华林、斗级营等古街古巷“活化”新潮归来、持续火热。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是武昌区深厚文化积淀为基础支撑、创新特色实践为不竭动力。我们需精准把握文旅发展脉搏,推出一系列吸引游客、居民喜闻乐见的项目,在遗产保护、产业链协同、人才培育等关键环节发力,做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武昌区文旅新态众多、新潮澎湃。文化遗产焕发生机。如斗级营历史街区通过两期修缮与老旧房屋再利用,逐渐超越传统观光功能,形成集文化体验、创意零售、休闲餐饮娱乐的沉浸式文化消费目的地。游客穿梭于灰墙青瓦、飞檐翘角,抬头即可眺望黄鹤楼,触摸古风肌理、感受“景观生态圈”的魅力。红色基因深度激活。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武昌依托丰富红色资源,打造一批“首义精神”鲜明、形式多元的研学游览项目,使先烈事迹、红色意志可亲可感。文艺、商业、旅游加速渗透融合。文创市集、非遗工坊、历史建筑精品酒店、博物馆奇妙夜等层出不穷,如楚河汉街,近年随着SKP的强势入驻,产业附加值与综合效益进一步腾跃,令“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商促融”的良性循环更加顺畅。数字科技赋能。AR/VR导览、线上云游、光影秀等极大丰富游客的感知维度,五月,省博重磅推出国内首个电影级数字文物VR体验项目“穿越青铜纪”,1:1复原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等数十件文物,构建吴越争霸、巨剑奇观等场景叙事,破解传统文旅在时空、互动、信息传递的限制。
武昌区文旅前景广阔、更需突破严峻挑战。永恒命题是古建本体安全、历史风貌完整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必须避免过度商业化侵蚀文化本真。“吃住行游购娱”链条协同仍存衔接不畅、共享不足、利益分配矛盾等问题,影响整体服务效能。复合型人才、高端创意策划人才、专业运营管理人才、精通遗产保护的技术人才稀缺。全国文旅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游客对个性化、高品质、优审美的需求不断涌现,倒逼景区跳出“同质”怪圈,塑造不可替代的武昌IP。
武昌区政府齐心协力、发挥职能优势。加强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筑牢根基,完善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与实施细则,明晰责任主体及惩戒措施,探索设置区级“保护基金”、绩效奖励。同时,总结昙华林、斗级营成功经验,鼓励对更多老街区、老民居、工业遗存进行“针灸式”更新,支持引入社会资本、专业运营机构;大力优化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演艺经济、节庆经济,延长游客驻留时间。最后,政府牵头,面向国内外诚招高层次人才(团队),订单式培养应用新人;有计划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赴文旅发达地区、知名企业挂职锻炼,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思维、更有力的举措,助力武昌文旅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