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永济市中心的舜都大道旁,永济市文化中心主楼的北侧,设有永济博物馆历史文化展。这里古称“蒲州”,濒临黄河,扼蒲津关,秦晋古道,位居要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名仕辈出——
申威隆:90后“陕西文博一哥”
2025年6月15日中午,我来到永济博物馆,一层展厅正在维修,乘坐电梯来到四层。这里以“蒲州风韵”为主题展示了永济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名人,以及当地特色的蒲剧艺术和近代历史。巍巍中条山,数不清白日依山尽;滔滔古河道,说不完黄河入海流。
1.千古名胜
一城一地,名胜千古蜚声;遍观三晋,永济自当魁首。鹳雀楼,普救寺,一楼一寺,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史,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唐代,王之涣在此创作《登鹳雀楼》,留下“更上一层楼”的昂扬文字;元代,王实甫以普救寺为背景,创作虚构杂剧《西厢记》,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
2.佛国遗珍
自古以来,三晋地区,便是中国北方的佛教重镇。历尽沧桑,兵火天灾,永济佛教遗存丰富,留下大量的佛教寺院,成为宝贵的古建筑文化财富。
万固寺盘山而建,始建于北魏时期,现存砖塔、无梁殿、药师洞,被誉为“中条第一禅林”;栖岩寺位于中条山,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在山巅、山腰、山麓分别修建上寺、中寺、下寺,三寺并立,群塔耸立。
3.人文渊薮
翻开历代永济地方志,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带给乡梓无比的骄傲,从这里走出众多的文学大家、艺坛名宿、学林泰斗。三晋人物,于南为多;晋南人文,于斯为盛。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九月刻立的《采薇歌》碑,赞美了伯夷和叔齐舍身成仁的崇高品格;马远(1140—1225年),祖籍永济,生于杭州,南宋绘画大师。他的曾祖、祖父、父亲、儿子都是画院画家,形成“马家”风格。
4.蒲剧之乡
明末清初,蒲剧诞生,也被称为“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慷慨悲壮,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清末民初,逐渐成熟和流行,北上衍生出山西地区的其他几大剧种。
这里复原了永济市卿头镇董村西街北侧的三郎庙古戏台,修建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清乾隆和嘉庆年间进行过两次重修,形制和构件基本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元代,演员和演奏员一同出场,横排一列,边弹边唱。
5.近代永济
抗日战争时期,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军队在山西对日作战。1941年5月7日,中条山战役爆发,永济地区有蒲州保卫战、张营阻击战、东姚温战役、马铺头战役等。
在展览的结尾处,着重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李雪峰。1907年1月19日,他出生于永济县任阳村,于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山西省工委宣传部部长、北平市委书记、晋冀豫省委书记、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等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