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市融媒体中心】
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魅力滨海岸线,贯通海韵广场至里蹦岛滨海慢行系统,打造滨海一线烟大示范段。8月已至,滨海一线项目进展几何?
山海步道滨海段全线基本贯通,第一海水浴场新增服务建筑、多功能台阶和综合服务设施,改造已进入收尾;观海骑楼、街舞秀场等重要地标,也将在明年夏天到来之际焕新亮相……既有功能性,又有记忆点,更舒适、更便捷、更亲民的滨海一线,人文多彩、城旅共荣、全民友好的城市窗口,正呼之欲出。
一段一策,滨海步道沿线“和而不同”
盛夏时节,在“脚踏东海浪,怀揣渤海湾”的仙境烟台,健身成为市民们的新日常。5月24日,2025年烟台市山海健步走活动启幕,3000余名市民畅享健步乐趣,打卡沿线美景;8月30日,一场以滨海广场为起点,收尽烟台山、朝阳街、所城里、三合塔、岱王山、开花石、东山栈桥、月亮湾等经典景点的“烟台山星空越野赛”,将再度吸引4900名跑者,在清风明月下尽览山海之美。
岸线旁健步畅怀,夜空下凭山瞰海,伴随着山海步道滨海段全线基本贯通,西起海韵广场、东至牟平区里蹦岛27.8公里的绵长海岸线,就此成为步下生风的通途。
“原有的步道多半借用现有道路和广场,宽度基本在2-4米之间。山海步道滨海段新建步道宽度,统一为4米。”烟台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钟绵生介绍。截至7月底,莱山区已完成除黄海明珠景观桥以外的步道主体工程,高新区完成除木栈道和景观桥以外的步道主体工程,牟平区完成步道所有主体工程,目前山海步道滨海段全线基本贯通。
为避免步道“千路一面”,规划设计团队花了不少心思:在海韵广场至虞美人广场段,由于2023年虞美人广场刚“搬新家”,周边道路条件较好,施工时便沿用现有红色慢行道,仅进行喷漆画线,增加了步道标识,方便市民辨认。虞美人广场至明珠广场段则是另一番情形,原有步道破损严重,更换了沥青面层,并向西侧拓宽了45厘米,建成后的步道更宽敞大气。黄海娱乐城至清泉海洋牧场公园段铺装老旧、排水沟严重损坏,在改造期间也进行了翻新。
而作为山海步道滨海段的点睛之笔,黄海明珠广场至烟大示范段新建的单向拉索桥,定然会让乐高粉丝们眼前一亮。钟绵生告诉记者,桥体以像素化模块为单元,以不同尺寸、颜色的乐高积木形式拼搭而成。桥体护栏通过棕、蓝、白、绿、红、橙、黄的多巴胺色块,模拟烟台的山海、阳光等自然景象,也可根据时节、场景组合变换。两侧挡墙上的护栏随着桥体向两侧延伸,结合可互动的翻转护栏,成为兼具时尚感、趣味性、体验感、科技感、新鲜感的打卡点。
青春为笔,示范段引领全线“破圈”
7月,一段名为《大展鸿图》的“洗脑”舞蹈在短视频平台上爆火,多位明星和博主争相效仿,视频的原创者是来自重庆的网红“不齐舞团”,他们在解放碑、洪崖洞、李子坝等地标的翩翩起舞,猛刷一波流量同时,也让山城再度“被发现”。
“当年我们参加比赛时,找一块专业的户外练舞场地很不容易,多数时候只能选择体育馆、排练厅。”2012年央视“炫舞激情”啦啦宝贝大赛全国12强、烟台青年舞蹈家高瑞蔓回忆往事,不无遗憾。但未来,烟台的青年舞者,也将和“不齐舞团”一样,与城市地标一同入框,地点恰恰就在高瑞蔓的母校——烟台大学东门外。
“我们将围绕‘烟台年轻力,滨海新一线’的主题,打造都市滨海公共空间新典范,在滨海一线烟大示范段的青春海岸和共创公园中,建设观海骑楼、如浪小屋、海风餐厅、冰点咖啡、林中讲堂、林间小憩等新地标,而考虑到周边高校、社团众多,运动元素将成为示范段的醒目元素。”钟绵生介绍,示范段将建设街舞秀场和滑板场地,成为烟台潮文化和街头运动的孵化池,还将引入咖啡、书吧、文创体验和网红餐饮等。下半年,示范段将陆续完成建筑主体施工,明年“五一”之前,星空和碧浪为伴,焕然一新的示范段,主打一个动静皆宜,将成为烟台人文+城市+海洋的文化展示窗口。
网红打卡地和城市先锋生活场景,不过是滨海一线的惊鸿一瞥。
在黄海游乐城,历经黄海明珠·凤凰城市咖啡季、闹海·拳击嘉年华和DoggiePark宠物展“试炼”后,业态与岸线的交融愈发驾轻就熟。在太平湾,位于海上世界一突堤以东的东港池,远期将建设水上运动中心,成为各类专业水上赛事的乐园。
亲民改造,老地标少了冗赘多了活力
新打卡地次第涌现,并不意味着老地标坐“冷板凳”。留住经典元素同时,更要分门别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潜移默化的嬗变,就发生在今夏更靓丽、更亲民的第一海水浴场。
“我2019年来过烟台,一家人在第一海水浴场玩得很尽兴,但孩子们玩完沙子,冲凉、冲脚却排了很长时间的队。”回想起6年前在“一浴”的初体验,江苏扬州游客梁爽可谓“痛并快乐着”。
时隔6年,故地重游的梁爽一家,眼前的“一浴”既熟悉又陌生。钟楼还是那座钟楼,但更整洁、更醒目;原本小孩不敢跳下的平台和沙滩之间,有了数级台阶作为“缓冲带”;东侧新建了功能服务建筑,提升了浴场的服务层级。
“眼下正值旅游旺季,第一海水浴场一直是外地游客亲近大海的首选之地。我们从游客需求出发,既打开观海亲水的视线和空间,又根据市民游客的集中需求进行了人性化改造。简单来说,就是既做‘减法’,又做‘加法’。”烟台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总规科科长曹诚为表示。
“减法”先减去的,是第一海水浴场之前的几座木屋,拆除后从大马路远眺芝罘岛,视线格外开阔。而“加法”的核心,则是浴场东侧崭新的服务建筑,采用清水混凝土和玻璃幕墙搭配,外表洁白通透,冲淋、更衣、储物、如厕等功能一应俱全,掩映在金滩中既不“抢镜”,又易于辨识。
更多的“加法”,加在了游客以往的“痛点”上:沿着“一浴”岸线,布置了多功能台阶与沙滩衔接,结合无障碍坡道,让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孩童都能轻松进入浴场;布置室外冲淋、直饮水等服务设施,增加夜景亮化,让游人夜间“打卡”,也能将滨海美景尽收眼底。
记者 杨健 通讯员 曲云鹏 牟云平 摄影报道
本文来自【烟台市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