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博物馆馆藏文物·唐·白瓷高足杯
聞鍾記郵(5385)鸣翠湖上好风景
有收到了陈姐寄给我的明信片,这一次是从宁夏银川寄来的,看来陈姐又出门旅行了。有时候很羡慕陈姐,无论何时,只要想旅行了,马上就来一个说走就走。看来要实现这个愿望,还要再等几年。这一次陈姐去到了有着“塞上江南”的宁夏,从银川鸣翠湖寄给我一枚明信片。看着明信片上的“鸣翠湖”风景日戳,想象着这里的风景。这里竟然是一处国家级的风景区,位于银川市兴庆区东侧的湿地,距市中心仅10公里,却如同一颗镶嵌在黄土高原与黄河冲积平原过渡带的绿宝石,诠释着“塞上江南”的生态密码。
这处风景区的全称是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其形成与黄河的滋养密不可分。作为古黄河河道的遗存,这里地势低洼,水系纵横,沼泽、湖泊、芦苇荡交织共生,形成了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这里便是“芦苇丛生,水鸟翔集”的天然湿地,因“鸣啼清脆,翠色欲滴”而得名“鸣翠湖”。是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也是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鸣翠湖风景日戳以“塞上湖城”的生态瑰宝为蓝本,将鸣翠湖的湿地灵韵、银川的地域风情与邮政的时代印记熔铸为方寸之间的文化符号,记录着自然的四季流转。
风景日戳以其独特的地域标识性,成为连接自然景观、人文记忆与邮政历史的重要载体,银川鸣翠湖风景日戳便是极具特色的载体,映衬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邮驿印记。鸣翠湖风景日戳的核心图案选取了鸣翠湖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元素,前景是几株挺拔的芦苇,叶片舒展,芦花轻扬,既点明了湿地的生态特征,又暗合“鸣翠”之名中“翠”的生机。中景为开阔的湖面,水面以简洁的波浪线勾勒,倒映着远处的天际线,展现了湖泊的辽阔。远景则隐现几抹淡淡的沙丘轮廓,暗示了银川“塞上”的地理背景,这是黄土高原与阿拉善沙漠过渡带的独特印记。
值得点赞的是,图案中还暗藏一处细节,芦苇丛中若隐若现的一只水鸟剪影。这一设计不仅呼应了鸣翠湖作为“候鸟驿站”的生态价值(每年有超过10万只候鸟在此停歇、繁殖,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鸨等),更以“鸟”的灵动呼应“鸣”字,使“鸣翠湖”之名在图案中得到完整诠释。这种将文字内涵与视觉元素结合的巧思,让日戳超越了单纯的标识功能,成为传递生态理念与文化意象的媒介,四季更迭中,鸣翠湖的景致各具神韵。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游走风景的同时,用明信片、实寄封、邮戳、风景日戳记录下游走的脚步,只有懂集邮的人,才会选用这种独特方式。鸣翠湖的水波仍在荡漾,芦苇仍在风中摇曳,而那枚刻有其身影的风景日戳,正随着一封封邮件在时光中流转。它是凝固的风景——将鸣翠湖的四季之美浓缩于一枚小小的风景日戳上。它也是流动的记忆,每一次加盖,都为一封信件、一段旅程、一份思念留下独特的印记。感谢陈姐寄给我的明信片,让我跟随着陈姐的脚步,一起丈量优美的风景。
从自然生态到人文符号,从邮政工具到文化载体,鸣翠湖风景日戳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其物理属性。它见证了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的成果,承载了银川“塞上湖城”的文化自信,也记录了邮政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当未来的人们在旧信件上发现这枚日戳时,或许会透过那模糊的油墨痕迹,想起在遥远的塞上,有一片名为鸣翠湖的湿地,曾以芦苇为笔、湖水为墨,在时光的信笺上,写下属于黄河与沙漠的温柔对话。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