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上,宋元早市的喧嚣似在耳畔回响;洛阳桥畔,海丝文化的印记深深刻进千年沧桑。时光流转,7月25日,在泉州申遗成功四周年纪念日这天,泉州市洛江区桥南“海丝文化街区”历经改造全新开街,千年古街由此焕发出蓬勃的新活力。这背后,离不开泉州市洛江区人大代表们的倾情付出与坚实担当。
桥南街区依世界遗产点洛阳桥而建,随着泉州文旅的持续火爆,游客量逐年攀升,古街的改善提升与片区更新工作刻不容缓。如何让改造工作更贴合民心民意?
今年以来,驻点桥南社区人大代表工作室的各级人大代表主动作为,架起民意沟通的“连心桥”,当好解决矛盾的“调解员”,为项目规范推进保驾护航,确保文旅街区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有机统一。
面对桥南片区征迁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各级人大代表下沉到征迁指挥部,充分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群众宣传征迁安置政策,打消群众的顾虑与疑惑,并为拆迁户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全力推动土地房屋征收工作。
“我这铁具厂占地约2000平方米,要搬迁的话得找一处1500平方米左右带空地的厂房,可找了好久都没合适的,这可怎么办啊?”5月19日,洛江区人大代表谢志军在走访群众时,铁具厂负责人焦急地求助。
了解情况后,谢志军第一时间动用多方人脉寻找。经过十几天的不懈努力,终于在惠安县黄塘镇找到了符合生产条件的厂房。6月20日,他又结合政策宣传,帮忙与厂房业主协商出合理价格,促成双方达成协议,铁具厂顺利搬迁,征迁工作得以稳步推进。
这是人大代表倾听民声、帮助居民排忧解难,推进桥南古街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项目的一个生动缩影。
针对刘氏祖厝集资修缮、墓地征迁等难点问题,林江滨等代表带头协调,通过召开宗亲座谈会、解读补偿政策、制定修缮方案,推动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实现桥南征迁“零的突破”。今年以来,人大代表累计开展20余次现场调研,走访征迁户200余户,建立“一户一档”动态台账,梳理并解决群众诉求56项。
在征迁工作中,各类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代表们还当起了“调解员”。他们坚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主动帮助征迁户解决租房、购房等实际困难,协调解决家庭矛盾12起。同时,发动老党员、乡贤等群体参与征迁动员,以典型示范带动,累计说服6户“难点户”签约,有效化解群众抵触情绪,保障征迁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几个月来,人大代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矛盾,为千年古街的华丽蝶变筑牢坚实根基。如今的桥南古街,闽南红砖与特色建筑相映成趣,南洋风情的番仔楼、穿越古今的名人故居、古色古香的民居古厝错落有致,既延续着城市记忆,又彰显着城市建设发展与文化传承交融的独特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