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上VR设备,观众可以沉浸式漫游梵高的艺术世界;
>>活泼灵动的虚拟讲解员“雅典娜”,为你讲述古希腊文明画卷;
>>通过AI算法模拟拼接和修复文物,极大提升文物修复效率;
>>智能售检票系统实现让观众轻松预约、快速入馆;
>>构建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和展示文物的保存环境状况……
△四川博物院内,观众佩戴上VR设备,沉浸式漫游梵高的艺术世界
近年来,四川智慧文博建设如火如荼,正有效助推博物馆提档升级。如今,走进博物馆,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正让文物变得更加“鲜活可触”,让文博场馆化身为可感、可知、可对话的文化乐园。
数智赋能丰富观展方式
打造可玩可感新体验
“哇,这个雅典娜好好玩,我有不懂的都可以问她。”当六岁的安安小朋友对着屏幕兴奋提问,数智人“雅典娜”含笑作答时,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上演。
今年春天,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的“古希腊搜神记”数字展引发观展热潮,而数字技术的加持,使得这场古希腊文物展更加形象生动、触手可及——观众轻点手机便能化身“寻神者”,在爱琴海岸、雅典之丘等全手绘主题场景中解谜探秘;线上通过VR全景导览,在家就能穿越“古希腊”;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四川地区推出的首个博物馆AI数智人“雅典娜”,不仅可以实现AI导览、互动合拍及箴言卡牌等多功能的交互、下载和分享,还可以与游客实时对话,提供即时讲解,答疑解惑。
△金沙遗址博物馆推出首个博物馆AI数智人“雅典娜”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多渠道、数字化的方式,来不断丰富观众的观展体验,让观众能够以多种形式去深入了解文物。”金沙遗址博物馆科技与信息中心主任吴彬介绍,在现场参观方面,金沙不断更新数字化配套,例如,游客可以体验“再现金沙”VR眼镜、“考古时空门”祭祀区虚拟漫游、“金沙祭祀”等沉浸式项目,了解遗址和展品背后的故事。此外,通过“金沙祭祀”三维数据影片、四维特效电影《梦回金沙》等,游客也能沉浸式体验3000多年前的古蜀祭祀活动,感受祭祀区的变迁。
同样以古希腊文物为主要展品,今年7月,“古希腊的旅程——希腊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展”在三星堆博物馆启幕。此次展览共展出来自希腊的172件/组珍贵藏品(含9件复制品)。为了让观众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考古发现出发的叙事魅力,展厅设计通过大量遗址高清图片、实景模型与多媒体投影手段,精准模拟复原迈锡尼古城狮门、宫殿等重要遗迹,全景呈现希腊代表性考古文化遗产。
同时,今年初,成都博物馆推出的原创大展“锦城丝管:和合共鸣的音乐成都”中,汇聚全国30余家文博机构的88件一级文物和众多精彩音乐文物,展览特别还原了云冈石窟中以大量演奏乐器的造像而得名“音乐窟”的第十二窟,借助数字光影技术,真实重现华丽姿态和非凡气韵;在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还特别推出《千年蜀刻 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展览运用了数字孪生、三维建模、亿像素超高清图像等技术手段,把全省重要石窟“一网打尽”,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活”起来的石窟艺术,感受四川石窟的深厚底蕴和无限魅力。
△《千年蜀刻 蔚为大观——四川石窟线上展》截图
从AI数智人解构古希腊神话,到多媒体投影手段全景呈现希腊代表性考古文化遗产,再到借助数字光影技术,串联起区域音乐文化发展史,以及多种技术手段,把全省重要石窟“一网打尽”……当下,四川各大博物馆正通过智慧化、智能化建设,不断打造与时俱进的“智慧展览”,为观众带来多感官的展览体验。
应用“活化”技术
重现古蜀文明的数字化新生
利用X射线、CT等科技手段,探寻文物内部的秘密;通过人机协同方式下的人工智能,辅助文物修复工作;暂时难以修复实体的文物也能实现“数字重生”;通过三维扫描技术拼对跨坑文物,成就大型青铜艺术品带来的惊喜;完成文物的高精度采集,并建立文物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对文物资源进行统一管理……
△三星堆博物馆内,观众正通过数字技术了解文物修复过程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AI技术在博物馆的文物探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三星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朱亚蓉介绍,AI技术在三星堆的落地应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在虚拟修复方面,2023年,三星堆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成立联合团队,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物碎片图像和三维模型构建了丰富数据集。技术人员通过视觉算法帮助修复师高效地识别文物遗迹、结构以及局部纹理的相似性。实现了出土文物碎片的虚拟拼接、矫形、复原。“这大大提高了文物碎片拼接效率。”
在实际试点应用中,“青铜骑兽顶尊人像”则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文物。在文物补全方面,技术人员采用对称性检测等AI算法,帮助修复师快速完成缺失部分的研究性复原。这也意味着,无需触碰实物,研究人员就可以在数字空间进行模拟拼对和复原,充分验证各种可行性方案,最终使得多件文物在数字世界再现铸造之初的辉煌。
种种“拼合作业”的成功,得益于数字三维模型技术的充分运用。而这样的数字技术也应用在了多个文物修复场景之中。
△三星堆博物馆开展考古发掘现场VR沉浸式探索体验
如通江的千佛岩石窟,就采用了多技术融合修复。通江千佛岩石窟是米仓古道东线、汉壁道上的重要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当地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对石窟内3000余身唐代佛像雕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还原佛雕历史风貌。并联合中铁科研院文保团队在进行全面前期踏勘分析后,创新思路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的保护流程:全面检测,精细修复,探索数字化保存,建立长期监测机制。这种系统性的保护方法,成为业内公认的具有四川特色的保护利用优秀范例。此外,团队还借助无人机航拍和三维激光扫描,探索数字化保存,配合推动“数字四川石窟”行动,构建石窟数字化档案库,为川渝石窟科技示范和长效保护提供系统性技术支持。
从金沙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到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目前,数字化成果已被广泛地运用在四川省各大博物馆中的陈列展览、文物保护、导览服务、文化传播、文创开发等多个领域。大量新科技应用带来无穷想象,也激励了各个博物馆积极通过技术赋能文物系统智慧化建设,进而实现文物保护与利用、文物展示与传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协调统一。
今年最新发布的川渝地区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川渝地区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底,四川在国家文物局备案博物馆总数达到457家。两地博物馆2024年接待观众达1.28亿人次,创历史新高。而数字化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为人所用,服务于人。
据悉,近年来,四川不断推进文物系统智慧化建设,推进数字资源开发利用,通过技术加持和引进智慧化设备,以文博资源信息化建设、虚拟化演绎、3D建模等对文物进行还原和介绍,更生动高效展示文博资源魅力,通过技术赋能文物挖掘和修复,令文物“活”起来,文博“热”起来,让博物馆更好地走进人民群众生活。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
记者 | 刘茜
视频 | 曹健豪
编辑 | 王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