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苏超”联赛第八轮镇江主场哨声吹响,吹来的不仅是足球竞技的热浪,更是一场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城市实践。8月2日-3日,46516名南通球迷涌入镇江,景区游客量增长12倍,异地文旅消费总额达1.29亿元,这组亮眼数据,源自这座千年诗城对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对城市空间的有机更新以及对产业融合的积极探索。
千年诗词的活态传承
镇江的文旅融合故事始于其最深厚的文化基因——诗词。这座被《全唐诗》《润州唐人集》记载近2000首诗歌浸润的城市,如今正让诗词从书页跃入生活。二季度以来,镇江以“跟着诗词游镇江”为抓手,将诗词从“课本里的文字”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消费”的生活场景。以此为抓手,镇江精心开发了“课本里的镇江”等6套主题课程。这些课程巧妙地将诗词与课本知识、历史故事、特色美食相结合,让孩子们在游览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为了让诗词从书本走向生活,镇江发布了文创征集令,吸引了众多创意人士参与。一时间,诗词杯套装、带有诗词印记的美食等文创商品应运而生。“五一”期间,“镇有诗意・生活市集”走进博物馆,游客们在欣赏文物的同时,还能购买到心仪的诗词文创。市民王女士拿着一套诗词杯套装,笑着说:“用这样的杯子喝水,感觉自己都变得有文化了。”
文体融合的创新在“苏超”赛场绽放。借助“苏超”热度,配合省文旅厅组织的“水韵江苏风雅德比”活动,镇江将诗词文化融入“苏超”赛场。无论是泰州主场还是苏州客场,镇江都把“诗词对答”“历史名人巡游”带到现场:赛场外市集上,两地球迷在“诗词擂台赛”中对答如流;“辛弃疾”“王安石”等历史名人穿越巡游,寻找能与诗词对答的“有缘人”。诗词成为了连接赛事与文化的精神纽带,让更多人在感受运动激情的同时,领略镇江的文化底蕴。
“水韵江苏 风雅德比”镇江活动现场 图片来源/江苏省楹联研究会
城市空间的活力蜕变
文旅体商融合的活力,离不开载体空间的支撑。在镇江,一场城市更新与文旅产业的“双向奔赴”,正在老街区、新市集和全域布局中生动上演。京畿路这条百年老街,今年完成“半保留半再生”的微改造后,迅速成为文旅新地标。梧桐树变身玫瑰花束,“小黄人树”披上毛绒外套,整面灯笼墙映照“京畿”大字。今年“五一”,这条老街创下单日接待5万人次的纪录,成为现象级文旅新地标,多次登上央视荧屏。游客漫步其间,古韵建筑与现代商铺相映成趣,尽显时空交融的魅力。
市集创新则成为点燃城市活力的重要火种。镇江博物馆的“镇有诗意”生活市集,汇聚网红餐车与文创手作;长江路上的“京江花月ye”江畔音乐会市集,在“苏超”期间更是化身为球迷狂欢的“第二观赛点”。金山湖上,“观苏超争霸·乘金山湖画舫”夜游项目,则开创了“赛事+亲水”新场景。游客乘着精心布置的“苏超”主题画舫,在夜色湖光中感受城市魅力,配套的“国潮市集”则提供趣味足球挑战、诗词接龙等互动体验。
全域旅游的画卷也徐徐铺开。2025“宜游镇江”夏季文旅消费季重点推出十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新空间:从京口区经折巷的人文老街、高新区悦然广场的潮流夜市,到句容乐爸森林部落的户外营地、丹阳“F街区”的青春主场……这些特色鲜明的新空间,共同构筑起城市文旅的立体图景,点亮了镇江的夜晚。
夜晚的京畿路游人如织 图片来源/镇江先锋
体育IP的产业融合
今年夏天,“苏超”联赛成为镇江文旅融合的超级引擎。6月以来,随着赛事升温,全市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28.92%。而到第八轮镇江主场对阵南通时,效应更呈几何级放大。
镇江创新推出“三重政策叠加”策略,释放“1+1+1>3”的乘数效应:全市A级景区对南通市民及外省持票球迷免费开放;为参加“金山杯”全国击剑公开赛的小运动员提供免费游览;茅山景区面向所有游客凭身份证免费入园。政策协同立竿见影:8月2日-3日,全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40.58万人次,同比激增128%。茅山景区单日接待量一度逼近10万人次,因客流爆满不得不紧急发布预约限流公告并追加万张免费门票,成为现象级热点。
赛场外的消费延伸独具匠心。全市布设的数十个“第二观赛点”,巧妙将体育热情转化为经济增量:丹阳市“镜彩苏超”嘉年华夜市,实现人流与眼镜特色产业消费的无缝转化;丹徒区在宝龙广场、宜城街道布设多元消费场景;经开区在圌山、心湖景区同步直播赛事,温泉观赛套餐备受青睐。数据印证成效:8月2日,全市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接待量同比提升27.96%,其中过夜游客占比近四成。当“看球”升级为涵盖“吃、喝、玩、乐、购”的综合体验,“体育赛事”真正成为撬动“城市经济”的强力支点。
文/李诗睿
来源:镇江发布、创新镇江、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镇江文明网、今日镇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