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景区一票难求,街头巷尾的小吃店排起长龙,网红街的烟火气昼夜飘香,网约车订单叠加,本地特色小吃的外卖也在暴增……线上数据与线下场景,都在生动说明贵州避暑天堂的火爆。
有的游客只打算玩两三天,结果玩一个多星期;有的只想来旅游一趟,结果在贵州买房定居……千千万万的游客,因为凉爽而来,又因为凉爽走不出贵州。
凉爽,是贵州自古以来就拥有的气候资源。度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凉爽由“贱”变“贵”,贵州完成了从气候劣势到经济优势的华丽转身。
曾经被忽视的“天然大空调”
夏季多个地区热浪滚滚,一个因素是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系统影响,但贵州大部分地区都不在它控制的范围。贵州所在的经纬度,副热带高压偏西,又易多雨。另外,山地多、溶洞多,空气受热易对流,加上高海拔,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贵州的“天然大空调”。
翻开一些史料,都没看到古人点赞贵州的凉爽。历史上的贵州并不是一无是处,奇峰秀水就赢得不少赞词。道光年间的旅游文学家麟庆,还一同赞美“地灵”和“人杰”:“奇峰插天,势极雄秀;间气钟之,人亦类然。”
古人为何对凉爽资源视而不见?在农耕时代,“天无三日晴”的凉爽气候,不是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源;“地无三里平”的地理特征,是形成凉爽气候的重要条件,却使耕地面积稀缺。
在以解决温饱为主要生存目的的农耕时代,凉爽注定是一种低贱的资源。
凉爽资源的价值逆袭
随着中国告别绝对贫困,更多的家庭加入旅游大军,旅游也从简单的“看风景”升级为“享生活”,贵州的凉爽价值被彻底改写。
回顾过去,人们往往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风俗和现代城市的文明作为旅游对象。在过去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中,凉爽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并没有显现出压倒性优势。这也是贵州避暑旅游成为后起之秀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凸显了这份凉爽的价值。处于高温煎熬之中的地区,人们越来越依赖空调。空调一方面会带来空调病,另一方面会不断降低抗热能力,导致人们越来越怕热,而气温又越来越高。
选择去哪里旅游,向来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凉爽气候,能给不同爱好的人,带来相同的身心舒适感,凉爽资源成为旅游市场上的共同刚需。一句简单的“太凉爽”,成为众多游客对贵州的共同感受、共情表达。
时移世易,曾被人讥笑的“地无三里平”,已经被人们在凉爽中欣赏奇峰秀景的场景所代替。“天无三日晴”,则被网友戏谑“我知道贵州凉爽,但不知道贵州居然这么凉爽”所代替。
“凉爽经济”的乘数效应
依靠新奇事物起家的“网红”城市,会随着新鲜感的减退而降低热度。贵州依靠凉爽的气候资源走红,却只会让游客越来越眷恋,一年只会更比一年火。
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只有2.4万居民,却来了12万“候鸟”游客。一对外国夫妇,因为妻子长期受失眠困扰,但安顺的凉爽气候给她带来了优质的睡眠。于是,他们果断在安顺买房定居。
“人从众”的旅游画面,经常与“一亿人在贵州,还有两亿人在路上”的段子在网上流传。
更耐人寻味的是,贵州凉爽的气候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引来华为、腾讯、中国移动等科技巨头,纷纷把数据中心建在贵阳贵安,因为这里的凉爽气候能够节省大量降温成本。贵州目前集聚重点数据中心48个,其中大型数据中心25个,已成为国产化智算资源最丰富、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大数据之都,崛起于凉爽资源之中。
凉爽,正在成为牵引众多人口流入贵州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绝非一时一地的偶然行为,而是一种全球趋势。据国际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IEP)预测,到2050年,全球将有12亿人因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而被迫迁移。
人们在农耕时代是“逐水而居”,在工业时代是“逐利而居”,而今天许多人选择“逐凉而居”。“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的预言,在今天显现出了惊人的预见性。
贵州正在用一场火爆的避暑游,诠释凉爽资源价值的时代变迁。在全球变暖持续加剧的当下,这片凉爽的土地正在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范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伍少安
编辑 李海钦二审 金 妮
三审 蒋叶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