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近期,记者在调研时发现VR设备、数字人等前沿技术正成为各地文旅景点的“标配”。然而,有些项目存在噱头大于内容、技术流于表面等情况,比如,一些景区虽然推出了“VR体验馆”“虚拟沉浸体验区”,但从实际情况看,存在内容清晰度低、可选影片少、完成度不够等问题,从而导致设备使用率低、游客体验不佳。
近年来,5G通信、人工智能、VR/AR、物联网等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文旅产业则为这些新技术提供了规模化落地的“首秀舞台”,推动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重构。同时,科技作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旅游治理的精准化、旅游服务的便捷化,到旅游营销的智能化、旅游体验的沉浸化,重塑着旅游业的运行逻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智慧文旅的热度在不断攀升。但有些地方智慧文旅项目仍停留在“重规模、轻实效”的阶段。智慧文旅不是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系统性工程。唯有转变发展思路,系统发力,才能让智慧文旅真正落地生根,从“盆景”变成“风景”,释放出赋能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的强大动能。
推动数据融合深挖数据价值。文旅行业涉及多部门、多业务系,数据分散,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要提升数据归集能力,深化传统旅游数据监测与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互补与融合,提升旅游领域整体数据质量和应用水平。同时推动数据开发利用,加大旅游领域数据要素化特点和路径研究,提升多源数据融合能力。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在数据合规使用的前提下,推动旅游数据资源开发开放。
创新产品供给激活市场需求。一些地区存在“重硬件轻体验”的建设误区,忽视了软件、内容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与优化,导致文旅产品与游客需求脱节,未能有效提升游览体验。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利用前沿技术,根据自身定位,发展新技术,培育新场景、新业态。另一方面,在新技术的使用上,在深挖本地景区特点以及民俗、历史文化等独特资源的同时发掘技术潜力,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才能真正激发使用需求。近期,泰山景区引进了外骨骼机器人,游客可租赁体验科技辅助登山,不仅缓解了游客登山的体能压力,还借此打造差异化产品,满足了游客的新需求。
探索持续盈利推动长效发展。盈利模式不明晰,也导致了行业内部资金流动难度较大、项目超额收益不显著、创新乏力,制约了资本参与文旅产业链的积极性。要推动文旅产品推陈出新和景区持续升级,鼓励企业创新经营形式,构建一套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才能为智慧文旅的长期运营、技术迭代与服务优化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让智慧文旅稳步前行。
记者崔浩于济南
2025年8月7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