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采摘水果。记者 郎凯 摄
游客在西夏陵景区体验活字印刷术。
游客在贺兰县稻渔空间休闲生态观光园游玩。
游客在黄沙古渡景区参与“大漠黄河落日长歌”派对活动。
当城市的喧嚣被贺兰山的晚风轻轻吹散,星空下的露营地传来吉他弹唱;黄河岸边的篝火旁,游客与村民共跳一段即兴舞蹈;非遗工坊里,指尖的丝线将滩羊皮的纹路绣成一幅山水画——如今的银川乡村游,早已不是“摘葡萄、吃农家菜”的单一模样。从贺兰山麓到黄河之畔,从移民新村到古渡人家,一场关于乡村旅游的升级革命正在悄然发生,将生态之美、文化之韵、创新之力编织成乡村振兴的鲜活图景。
跳出“采摘圈”:山水之间藏着更多新玩法
当“摘葡萄、品红酒”的传统模式不再新鲜,贺兰山下的村庄与小镇正悄然改写着乡村旅游的剧本。在这里,山水之间藏着的,早已不是单一的农事体验,而是一场场融合自然、文化、艺术与浪漫的多元盛宴。
夏日里,昊苑村的清晨被葡萄藤上的露珠和鸟鸣声唤醒。昊然山居的落地窗前,客人端着本地酒庄的葡萄酒,抬眼便是“贺兰晴雪”的壮阔;不远处的西村海棠,复古院落里传来亲朋围坐的欢谈,木桌上的家常菜混着泥土香,让人忘了城市的喧嚣。
这个地处贺兰山东麓的村庄,左手牵着镇北堡西部影城、贺兰山岩画等知名景区,右手揽着19座酒庄和千亩葡萄园,把“葡萄酒”酿成了一桌旅游大餐。
从酒庄品鉴到农事体验,从生态观光到民宿文化,10多家特色民宿组成集群,一年能接待游客50万人次。“客人来这儿,不只是摘葡萄,是来过日子的。”昊然山居民宿主理人的话,道破了这里的吸引力——“采摘”只是旅程的配角,山水间的慢生活才真正成了主角。
立岗镇星光村同样诗意满满,这里的36间民宿有两个“身份证”:既叫“春分”“秋分”,也叫“巨蟹”“天秤”。推开门,有的院落摆着非遗手作的架子,老人教孩子扎染;有的屋顶架着望远镜,星子落进游客的眼眸里。
“城里孩子见过高楼,却没见过银河。”村民笑着说。这里把二十四节气的农耕智慧和12星座的宇宙浪漫拧成了一股绳,每个院落都是一个小世界:学做农家饭、听节气故事、夜里追着流星跑……
如果说民宿是“小家碧玉”,那图兰朵葡萄酒小镇便是“大家闺秀”。3300多亩的地盘上,葡萄藤爬过山坡,艺术中心的玻璃幕墙映着蓝天白云。游客在这儿能尝到本地酒庄的“贺兰山味道”,累了就住进野奢酒店,窗外就是万亩葡萄园。而大乐之野·夏朵兰酒庄更像个“酿酒实验室”。廊桥连接着酒窖与客房,走在路上,能撞见工人正在清洗葡萄,发酵桶里的咕嘟声像在哼歌。客房外的温室庭院爬满绿植,钢筋水泥也染上了生机,让人觉得“原来酿酒厂也能这么好住”。
最“野”的要数飞茑集·危须贺兰山游牧营地,帐篷里铺着柔软的床,推开门就是戈壁与葡萄藤。白天在酒庄学酿酒,傍晚在枣林里吃烧烤,未来还能骑着马,沿着贺兰山麓慢慢逛。在这里,葡萄酒不再是高脚杯里的精致液体,成了与游牧文化碰撞的火花。
从昊苑村的烟火气到星光村的诗意,从图兰朵的多元体验到营地的野性浪漫,贺兰山下的新玩法,早跳出了“摘果、吃饭”的老圈子。山水有了故事,大地有了创意,来这儿不止是玩,更是遇见另一种生活。
闽宁镇逆袭: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旅游密码
车子驶进闽宁镇,道路两旁的葡萄园连成绿色的海洋,远处不同主题的民宿群白墙黛瓦,与不远处的光伏电站相映成趣。谁能想到,二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干沙滩?如今,这座从戈壁滩上崛起的小镇,正以生态为笔、文化为墨、产业为韵,书写着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旅游逆袭传奇。
“旅游是闽宁镇的‘第二桶金’。”贺兰红酒庄负责人的话,道出了产业与旅游融合的深层逻辑。这座占地5.3万平方米的酒庄,像一颗镶嵌在贺兰山东麓的明珠——6层的闽宁阁俯瞰大地,32个橡木桶造型的酿酒车间环绕四周,酒桶、酒瓶、酒杯等元素渗透在每一处建筑细节里。在这里,5万余亩葡萄基地不仅产出醇香美酒,更串起了一条“种植+酿造+旅游”的全产业链。
游客们沿着葡萄长廊漫步,走进地下酒窖看橡木桶里的时光沉淀,在品鉴室里举杯,让贺兰山东麓阳光的气息在舌尖绽放。酒庄正在筹备葡萄酒主题音乐节、文化讲座等活动,将让这份“葡萄味”的快乐进一步发酵。不止于此,在贺兰山东麓如星罗棋布的酒庄里,举一杯红酒看大漠沙海,在星空下闻葡萄清香,游客流量的增长与酒庄知名度的提升,形成了最动人的双向奔赴。
《山海情》的热播,让闽宁镇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打卡地”,当地的智慧,在于如何让“流量”变“留量”。隔壁的葡萄酒庄迅速将“影视IP”与“红酒研学”绑定,游客看完剧中的戈壁荒滩,转身就能在葡萄园里体验采摘,在酿酒车间里亲手灌装一瓶刻有自己名字的红酒,让“从土坯房到葡萄架”的奋斗故事有了可触可感的体验。
镇史馆里,老照片与新图景对比鲜明,诉说着移民们“一碗水半碗沙”的过往;福宁村的文化大院里,可从《山海情》部分拍摄道具中找寻记忆;园艺村的温室大棚里,鲜嫩的果蔬既是餐桌上的美味,也是亲子研学的“活教材”。影视IP的热度,就这样转化成了深度游的温度。
在闽宁镇非遗工坊,飞针走线间,精致的手鞠球、香包不断诞生。“要创造属于闽宁镇的非遗品牌!”传承人刘亚明的话语里满是坚定。从原隆村起步,她的手艺已辐射多个村庄,订单与研学团队络绎不绝。游客们围坐在一起,跟着手艺人学做滩羊皮画——在鞣制好的羊皮上画贺兰山、黄河,带回家的不仅是手作,更是一段关于“奋斗”的记忆。
这份银川乡村游攻略请收好
想暂时逃离城市的喧嚣,在田野间寻一份自在,在星空下觅一夜安宁?不妨跟着这份银川乡村游攻略,走进乡间地头,触摸历史的纹路,拥抱自然的馈赠,让快乐在田园间肆意生长。
文化线
触摸历史的温度
路线推荐:贺兰山岩画-西夏陵
贺兰山东麓,一条蜿蜒的文化长廊静静铺展,从史前的岩画密码到西夏的神秘文字,从长城的烽燧狼烟到乡村里的烟火人间,这里藏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鲜活记忆。
沿着贺兰山东麓前行,贺兰山岩画的凿痕里藏着远古先民的浪漫——太阳神的图腾在阳光下闪烁,狩猎的场景凝固着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在西夏陵,苍茫巨冢巍峨矗立,残碑上的方块文字像一个个谜题,诉说着王朝兴衰与文明交融的故事。游径沿线的文物资源种类繁多,包括岩画、长城、古遗址、古建筑、墓葬等,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
在这里,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你可以听非遗传承人讲述黄羊钱鞭的由来,在西夏文木活字印刷体验馆里体验木活字印刷,让千年文化在指尖流转,在耳畔回响。
生态线
与自然撞个满怀
路线推荐:灵武市郝家桥镇胡家堡村-白芨滩
从“芦苇之乡”到“渔乐营地”,灵武市郝家桥镇胡家堡村的蜕变,藏着乡村与自然共生的秘密。清晨的阳光洒在垂钓池上,波光粼粼间,钓友们正屏息等待鱼儿上钩;午后的网红轰趴馆里,年轻人的笑声穿透玻璃,与远处花海中的蜂鸣交织成歌;待到夜幕降临,星空露营地便成了最浪漫的所在,抬头是璀璨星河,低头是烧烤架上跳动的火苗,鼻尖萦绕着烤肉与青草的混合香气。
在三十公里外的白芨滩,“青绿莳光露营地”正书写着另一个奇迹。谁能想到,这片如今草木葱茏的土地,曾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三代治沙人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在沙海中种出了绿洲。营地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核心理念,匠心打造鹿鸣、林宿、森餐、听风四大特色区域,融合观光、餐饮、拓展、露营等多元业态。在这里,每一片绿叶都在讲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孩子们可以在生态课堂里明白“绿进沙退”的来之不易;大人们则能在林间漫步时,让紧绷的神经随着风声渐渐松弛。
亲子线
把快乐种进童年
路线推荐: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
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的田间,藏着孩子们最爱的夏日秘密。利思·田园蜜语农业生态产业园的大棚里,灵武长枣的枝头挂着青红相间的果实,阳光玫瑰葡萄的藤蔓下藏着一串串“绿宝石”。孩子们挎着小篮子,踮着脚尖采摘,指尖沾着的果浆是最天然的颜料;家长们则在一旁的烧烤区忙碌,肉香混着果香,勾得人直咽口水。午后的典农云居民宿,木质的露台上摆着藤编桌椅,孩子们可以在庭院里追蝴蝶,大人们则捧着一杯茶,看远处稻田里的白鹭悠闲踱步。这里的每一扇窗都是画框,框住了蓝天白云,框住了稻浪翻滚,也框住了一家人的温馨时光。
若想给孩子一场别样的自然课,宁夏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便是绝佳选择。站在观景塔上俯瞰,彩色稻禾绘制的巨幅图案在田野间铺展,稻田里的鱼、蟹、鸭正自在游弋,构成一幅“稻在水中长,鱼在稻下游”的生态画卷。走在玻璃栈道上,脚下的稻穗轻轻拂过,仿佛能听见它们生长的声音;科普长廊里的动植物标本,会让孩子们在玩乐中爱上自然。
灵武市东塔镇果园村的古枣林,则藏着时光的味道。300亩百年枣树枝干遒劲,像一位位慈祥的老者,守护着树下的欢声笑语。孩子们在无动力乐园里攀爬奔跑,在丛林魔网中像小猴一样穿梭;家长们可以在枣研课堂里学嫁接,在古枣风物市集淘些枣木小摆件。待到秋日枣熟,满树的红果便成了最甜蜜的奖励,让孩子们明白“耕耘才有收获”的道理。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 记者 李靖 摄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鲍淑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