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8个重点集体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69.63%,位居贵州省首位;拥有世界稀有的自涌氡硫温泉……有“民族文化生态博物馆”称号的黔东南,凭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在森林康养旅居领域格外耀眼。目前,全州共获得省级森林村寨216个,建设完成森林康养基地13个,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等面积达68.96万亩,初步实现森林资源向产业价值的转化,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直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的黔东南州,通过释放生态凉资源引爆大湾区避暑游,这里正成为人们放松身心、享受生活、体验多元文化的理想之地。
黔东南州剑河县仰阿莎温泉小镇,游客在体验露天温泉(龙建睿 摄)
生态筑基:森林资源激活康养绿色动能
盛夏的香炉山,凉风习习,退休市民张俊与朋友们在海拔1233.8米的山顶平台上跳舞、拍短视频。
“这里空气清新,晨练完还能体验苗侗医药理疗,身心都舒畅!”张俊的日常,正是黔东南州将森林资源、民族文化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的缩影。
依托69.63%的森林覆盖率、135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等资源,黔东南州将丰富的森林资源、民族文化与特有的苗侗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逐步把森林康养办成健康产业,形成以森林为主体,涵盖农工商医、文体康旅等诸多产业相互依附、关联发展的产业集群,赋予了森林康养产业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截至目前,全州中药材总种植面积达135万亩,共获得省级森林村寨216个,建设完成森林康养基地13个,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等面积达68.96万亩。
15000亩蓝莓环绕,前庭碧水悠悠,位于麻江县蓝梦谷的地球仓蓝梦生态酒店环境绝佳。
“环境好,玩的也多,大人小孩都喜欢。可以采摘蓝莓、吃烧烤、玩真人CS,也可以垂钓、练瑜伽,甚至可以参观蓝莓加工厂。这里可以待很久。”广东游客龚先生带着家人在蓝莓谷住了一段时间,连连称赞。
据了解,蓝梦谷景区以麻江全县8万多亩蓝莓为依托,在种植核心区打造了集观光旅游、蓝莓采摘、康养休闲、研学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山地高效农业生态产业园。
这里,拥有诗意的山地自行车赛道、山地嬉戏游乐项目,以及森林康养沐浴区、环形步道。
园区有森林康养酒店(民宿)6家、床位近300个,中型以上餐厅5家以上。基地通过房屋出租、农副产品出售等方式整合资源,已解决80多人稳定就业,40多人自主创业。今年,蓝梦谷新增热气球项目,让低空经济为文旅融合发展增添新动力。
游客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杉木河景区漂流(磨桂宾 摄)
特色实践:非遗IP破圈引流
位于凯里市西北15公里处的香炉山,最高海拔1233.8米,方圆15公里,山顶常年云雾缭绕。良好的生态环境,紧邻市区的便利区位,香炉山一直以来都广受市民、游客喜爱。
凯里市结合香炉山生态禀赋及黔东南医养资源,打造了凯里香炉山中华医学文化园。
在文化园,记者看到,园区分为养老、中医医药康养、药食康养、理疗康养、医药文创、非遗体验、研学体验、旅居住宿等区域。有苗侗医药馆、名医工作室、医药膳食餐厅、养生茶室、中医医药文创产品馆、康养旅居民宿等,有的已入驻运行,有的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康养产业发展方面,凯里市制定了《凯里市旅游集散中心城市康养旅居特色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打造“一园一区一镇一寨”(香炉山中华医学文化园、凯里苗侗医药康养街区、云谷康养小镇、曼洞健康文化村寨),将景区串联成环长岭岗乡村旅居带,形成“民俗体验+田园风光+休闲康养”互补业态。目前,推出了苗侗康养三日游、苗岭养心七日游等特色旅游线路。设立了苗侗瑶医药研究所、苗侗瑶医药制室等一批民医馆,还自主研发了4种民族医药制剂,并申报消字号产品批号。
剑河仰阿莎温泉小镇依托世界稀有的氡硫温泉,融合苗侗医药推出康疗服务,打造康养服务中心,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贵州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2024年接待游客54.6万人次。
贵州侗乡大健康生态康养园(从江县)定位“大湾区休憩后花园”,引资建设高端康养社区,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瑶族药浴为核心,打造态康瑶浴养生园等品牌。
6月15日,2025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凯里市民族风情园举行,20位国家级、省级、州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穿着民族服饰,走上“村T”舞台,充分展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民族文化的风采,精彩的节目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戴正国 摄)
产业融合:锚定康养版图挖掘绿色经济
“产业势头强劲,未来潜力很大,但瓶颈仍存。”省政协委员、剑河县政协副主席夏永忠深入调研“温泉+森林”模式的康养产业体系后认为,黔东南州森林康养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认知与服务短板:从剑河温泉康养中心游客数据看,康养中心游客仅占总客流3.1%,民众对专业康养服务认知不足;中医药理疗项目多停留在体验阶段,慢性病干预等深度服务欠缺。
人才与用地制约:兼具医药、林业、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项目用地审批跨部门流程复杂,医保政策衔接尚未突破。
对此,黔东南州多路破题:
强化人才培育:联合高校开设森林康养专业,年培训苗侗医技者超200人;
政策创新:麻江等4县获批省级全域康养试点,纳入2025年财政资金项目库。探索森林碳汇交易、人工林赎买等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借力“村超”“村BA”现象级赛事流量,打通“健康生活+民俗体验”消费链;
投入3.5亿元改造36所养老机构,提升旅居服务承载力。编制全州康养产业链,明确招商引资方向。
近年来,黔东南州先后推出《关于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的意见》《黔东南州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总体规划(2018-2025)》《关于促进中医药苗侗医药传承创新的实施方案》《黔东南州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计划(2023-203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为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深山苗寨到温泉小镇,黔东南州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脉,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可感可及的康养经济。
通讯员/杨序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 余光燕
一审/屠琪
二审/郎艳林 周芸吉
三审/吴文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