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朝阳发布】
记者在8月7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朝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于7月19日获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复。这是我市首个全域性、多要素的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标志着朝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迈入科学化、体系化、法治化的新阶段。
规划定位与目标
《规划》是朝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新时期朝阳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顶层设计和纲领性文件。以“保护历史真实载体、传承多元文化价值、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多层级、多要素、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确保朝阳市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全面守护朝阳的历史文脉。
保护内容有11大类
《规划》共计11大类保护内容,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31处、历史建筑212处、工业遗产3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处、历史地段19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文化路线、历史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290项、国家级重点保护区5处及其他重要化石保护区。并建立保护对象动态增补机制,根据普查、公布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及时补充完整。
突出三大保护特色
全域覆盖,重点突出。规划以朝阳市区为核心,统筹市域文化遗产保护,重点保护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老城历史城区、锦承铁路工业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建筑等核心资源。
多元融合,一体保护。将自然山水、文化线路、工业遗产与传统村落纳入统一保护框架,形成“一廊两带双城”的人文历史遗存结构和“两山四水八片”的自然生态环境结构。
以用促保,惠民兴业。注重文化遗产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推动文化遗产展示利用与文旅融合发展,如打造以老城区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核心保护传承区、以1958科学乐园为代表的儿童友好型活力街区和以马山电厂“三馆五基地”为代表的全龄友好型街区等。
采取创新性保护措施
凤凰山环境协调区控高。严格控制历史城区与凤凰山之间环境协调区内的建筑高度、体量和总体开发建设量,预留充足的开敞空间,严格控制临近山体建筑的体量,开辟望山廊道。区域内新建项目,建设方案需通过朝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评审,或通过有专家参与的技术审查。
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下发《朝阳市历史地段保护与利用工作指引(试行)》,指导我市历史地段保护认定工作。将分散的历史地段纳入共同的展示主题,形成抗日爱国和“小三线”建设成就两大主题文化展示系列。并针对朝阳的实际情况,为工业类历史地段的保护和更新提供政策支持。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制定《朝阳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导则》,统一编制中心城区63处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修缮维护要求,为全市历史建筑的管理、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在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内的建设活动须由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根据保护规划要求进行审查批准。
建立“市域+市区+历史城区”的历史文化展示体系。系统展示与重要点段展示相结合,全面阐释朝阳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在城市建设中延续和传承历史文脉,充分展示城乡历史文化内涵,提升人居环境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
名城保护工作的主要成效
形成“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普查成果。普查范围覆盖两区三县两市,涵盖工业、公共、居住、交通和构筑物等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时代跨度广,空间类型丰富,从类型上实现全囊括。目前市域历史文化遗产门类齐全,全面构建朝阳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
保护传承体系日益完善。构建系统化、精细化保护体系,通过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制定分级管控措施,确保历史风貌的整体性和真实性得到有效维护。同时完善规划体系、法规制度、保护机构,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和数字化档案,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形成涵盖规划、管理、活化利用的全链条保护模式,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持久活力。
经济效益与文化自信双赢。近年朝阳市经济体量逐渐攀升,GDP总量突破千亿大关,增速连续7个季度超越全省平均水平,一体化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自信为引领,守护历史根脉,激活遗产当代价值,使历史文化保护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让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提升民生福祉。
撰稿:王甲卓
图片:韩耀轮
编辑:李海龙 陈晓杰
制作:韩耀轮 张舟 吴丹妮
校对:刘志焱 王冬颖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