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之美
运河人家
加拿大里多运河的冬泳欢歌,阿姆斯特丹惬意的Gezellig生活,中国大运河畔的小桥流水人家……一条条运河静静地向前流淌,在粼粼波光中诉说着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的温情。
01
北方威尼斯
在6条遗产运河里,辛格运河以内的阿姆斯特丹17世纪同心圆形运河区(简称阿姆斯特丹运河区)是人与运河同生共居的典型。
公元1200年前后,一个小小的渔村悄然出现在须德海的岸边。由于这里地势低洼,临河且靠海,村民们就在今天名叫Dam(大坝)的地方修建了一条堤坝以保护村子。自从有了这条堤坝,小渔村也就有了自己的名字——Aemstelredamme,意为位于阿姆斯特尔河上的水坝。最早几块住人的地方就分布在与海湾垂直的条形土地上。因为沼泽多开垦不便,早期的居民都以捕捞鲱鱼为生。后来他们发现这里拥有海上交通的地利之便,于是带着面料和食盐驾船进入波罗的海,换回粮食和木材。到15世纪末,大量航行到波罗的海的船只都会在阿姆斯特丹停靠。
辛格运河是阿姆斯特丹的第一条运河,出现在中世纪。从1480到1585年,它是城市的护城河。17世纪,荷兰迎来黄金时代,几乎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大量移民迁到阿姆斯特丹定居,城市需要扩大。在辛格运河外面,一环套着一环连续增加了3条运河,环与环之间,还有被称为“辐射运河”的垂直水道连接。居民们利用运河排干沼泽,填平中间空地,扩大城市空间,容纳更多人口。
辛格运河的外面是绅士运河,得名于在这里建造府邸的第一批居民都是富有的地主。这条运河最美的地方叫黄金转弯,今天仍然是阿姆斯特丹最高端的房地产区。在旅游指南中,这里属于“让你情不自禁地嘟哝‘要是我家当年买下这里的房产就好了’的地方之一”。绅士运河外面的皇帝运河得名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也译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再外面是王子运河,它的两岸建筑虽然不如绅士运河和皇帝运河威风,却是阿姆斯特丹最有活力的城中运河。夏天,这里船只来来往往,两岸咖啡店座无虚席;冬天,它化身成天然冰场——滑冰是当地人传统的冬季娱乐活动。
王子运河是阿姆斯特丹最有活力的城中运河
2010年,辛格运河以内的阿姆斯特丹17世纪运河同心圆形运河区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除了4条运河外,还包括沿岸15世纪以来陆续建造的4000多家民居、仓库、教堂等历史性地标建筑。今天,阿姆斯特丹的运河长度超过100公里,有大约90座岛屿和1500座桥梁。在一些介绍里,它经常被称为“北方的威尼斯”,而事实上,阿姆斯特丹的运河数量早就超过了威尼斯,桥梁数量也是后者的3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
纵横交错的水系构成了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运河网,也让这座风格独特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城”。
02
运河生,运河长
在阿姆斯特丹,岸边的建筑、水上的船屋,无不体现着浓烈的水城特色。运河两岸布满典型的17和18世纪荷兰传统民居,房子又细又高,连窗户也是窄长的形状。17~18世纪时,政府依照门面的面积征收房产税,精明的荷兰人为了节省税费,索性减小房屋正面的面积。由于门面狭小,所以把装饰的重点都放到屋顶的山墙上,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每家的山墙都不一样。而另一方面,高耸的山墙还可以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因为门窄,大型家具只能从窗户进去,所以山墙上还有伸出的吊梁和吊钩。为避免家具碰到外墙,许多房子还特意把山墙设计成向前倾斜。运河带上随处可见的船屋更是当地一大特色。据说最早的船屋出现在15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姆斯特丹住房短缺,运河上的老式货船正好派上用场,一座座小巧玲珑的船屋就此在运河上流行起来。据估计,现在城里大约有3000座船屋,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王子运河沿岸。可别小瞧了这些船屋,它们有的造价不菲。船屋中的“漂浮屋”是传统船屋的改良版,人们利用填入发泡材料的混凝土基座代替船壳,再把房子盖在基座上面。建造一座船屋大约需要30万欧元,与当地一幢普通别墅的售价相差无几,有的甚至3倍于此。
七窗的建筑是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是阿姆斯特丹房屋立面最宽的房子,原为军火商特里普家的私宅。
阿姆斯特丹运河岸边的标准住宅楼通常宽度为三扇窗。最窄的房子只有一扇窗,看上去像住在夹缝中。
运河因人而生,人因运河而活。人给运河以生命,运河反哺人以生活。中国大运河沿岸许多城市如杭州、济宁、临清、德州等都有一条竹竿巷。漕船所载的竹木为山东沿岸城镇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发展起丰富的竹编手艺。在济宁,清末有较大的竹器店铺和作坊37家,民国时达到153家,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发展到170家。而在临清,民国时这里“生产加工篮、篓、筐、帘、风门、筛、竹耙、缸帽等产品百余种,畅销周围各县”。
山东济宁的竹竿巷是自元代京杭大运河改道济宁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前店后厂、下店上居的建筑格局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
今天,竹编已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图为山东民间竹编艺人教授孩子们编制“福”字。
在沧州,大运河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在全部运河城市里,沧州的运河河道最长,甚至超过南方的水乡。因为水道弯曲绵长,所以码头和仓库的数量也比其他地方更多,它们都需要有人看守。沧州人自古尚武,镖局、镖师的兴盛与运河的繁荣密不可分。久而久之,尚武、讲义气的性格特点,就嵌进了沧州人的精神。
在大运河流经的城市中,经河北沧州的里程为216公里。沧州成为大运河流淌最长的一个城市,也是“弯”最丰富的一个城市。
一群小学生在京杭大运河沧州市区段习武
在元代,北京的什刹海是大运河的终点,积水潭码头“舳舻蔽天”。明清两代,什刹海沿岸成为达官贵人云集的地方,酒楼、饭庄、烟铺、茶馆、浴室应运而生,夏天一到,荷花市场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到民国时,这里又成为经营古玩字画的一处市场,宝文斋、敏文斋、绣古斋、抱璞山房纷纷落户。而在今天,什刹海沿岸,夏有荷花,冬有冰场;鼓楼合院,胡同斜街;庙宇道场,石桥闸堤;水岸咖啡,爆肚烤肉……充满烟火气息、人间情味。
位于大运河畔的江苏淮安南门小街,原为老清江浦城南门外的一条小街,已有百年历史,每天清晨和黄昏这里都弥漫着甜香的家常味道。
今天的什刹海沿岸依然充满烟火气息
元朝时,北京什刹海是大运河的终点,以后海北岸、东岸一带为全城重要繁华市区。历经明、清、民国,几度盛衰。如今什刹海及周围地区已成为风景秀丽、古迹众多、京味浓郁的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
03
是生活,是文化
一条运河,融进了居民的生活,也诞育出多彩的文化。
来阿姆斯特丹,必须拥抱一下这个城市的Gezellig文化,这是一种当地人特有的松弛,不妨叫作“荷式惬意”,可以有舒适、友好、惬意、快乐和非正式等多种理解。有时候,它指的是与三五好友,饮酒小憩,“几乎任何烛光摇曳的舒适场地,都可能满足你融入Gezellig文化的需求”。
阿姆斯特丹有世界大城市中为数不多的为自行车划出来的专用车道。这里的人做什么都骑车,上班、购物、喝咖啡……所以在骑车的人里,你可以看见西装革履的也可以看见一身休闲的,就连警察也骑自行车执勤。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几乎都没有护栏,据说政府每年都会从运河里打捞上来1.2万~1.5万辆自行车。有人说,在这座城,自行车比人多。
在阿姆斯特丹,自行车的身影随处可见,就连警察也骑自行车巡逻执勤。
在阿姆斯特丹,生活真舒适。爱艺术的,这里有梵高和伦勃朗的博物馆。爱生活的,这里有数不胜数的露天市场。在最著名的艾伯特露天市场,从苏里南和印尼来的移民和当地人挤在一起摆摊,叫卖电饭煲、香料和小点心。鲜花市场遍布鲜花,过去坐在船上贩卖,现在则有打好桩基的承台。滑铁卢广场有跳蚤市场,Oudemanhuis书市专卖大部头的著作。爱浪漫的,阿姆斯特丹的“运河音乐节”名扬海外,而一开始,它只是钢琴家接受饭店的邀请,在一艘破旧的游船上举办的一场普通的演奏。一年一度的灯光节是欧洲五大灯光节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在水上展览的灯光节。当地政府特别喜欢举办各式各样的水上活动,因为可以加深全世界对阿姆斯特丹“水城”的印象。
辛格鲜花市场位于辛格运河沿岸一连串的船屋上,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花市,也是阿姆斯特丹最浪漫最迷人的地方。旁边一栋栋狭窄高耸的运河屋紧紧挤在一起,像搭建的彩色积木,构成了阿姆斯特丹独树一帜的画风。
阿姆斯特丹有数不胜数的露天市场,其中艾伯特露天市场最大,也是最繁忙的市场,已有百年历史。
一年一度的灯光节是欧洲五大灯光节之一。节日期间,阿姆斯特丹的许多历史建筑和公共空间都会点亮各种色彩的灯光,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此外,还有许多音乐演出、展览和派对等活动。
在阿姆斯特丹冯得尔公园享受夏日阳光
在中国,大运河也被称为一条“精神的航道”。在戏曲界,有个“水路即戏路”的说法。京剧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发生在大运河上;活跃在苏北、鲁南、皖北、豫东等地的地方戏曲“柳琴腔”,基本分布在大运河沿岸。地方不同,叫法各异:在安徽泗县叫泗州戏,而在有的地区又叫淮海戏。
参加“‘新马可·波罗’游记”活动的外国友人在浙江杭州大运河边学习戏曲。数百年前,杭州被马可·波罗盛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五一”节期间,江苏淮安里运河御码头举行揭牌开街仪式,抛绣球、抖空竹和戏曲等民俗表演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
天津人素以说话“哏儿”著称。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天津话的形成其实是融合南北方多种方言的结果。天津是子牙河、南运河和北运河交汇的地方,南来北往,人流不息,把天津变成一个汇集八方乡音的“语言岛”。久而久之,一种诙谐幽默的平民文化就在这里流行起来,天津能够成为三大相声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之一,大运河功不可没。
江苏淮安,一艘停靠在京杭大运河码头的货轮等待装卸货物。
而到了当代,大运河上直接流淌出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出生在北运河畔儒林村的中国乡土作家刘绍棠,13岁发表文章,一生围绕北运河沿岸农村题材进行创作,最终开创出“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在他的笔下,一幅充满乡土气息的运河生活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他写大运河的风光,寥寥数语,令人神往:“棵棵河柳绿藤缠腰,扯着朵朵野花上树;枝枝丫丫,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鸟窝倒挂金钟。小堤下,水涨船高,叶叶扁舟,从柳荫下过来过去。”他写大运河的民间艺人,栩栩如生:“一台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的野台子戏,竟被他叫空了场。而且,不枝不蔓,不温不火,全书从头到尾,一个月说完,留下余味无穷,年年想听。”他写大运河的物产,口齿噙香:“香瓜浸入水筲(shāo)里,一个时辰捞上来,撕一片苇劈儿,轻轻划上一道,瓜分两半,甜脆爽口,蜜汁原汤,喝下去沁人心脾。”他写改革开放以后大运河的农家院里,欣欣向荣:“东西两面墙下,各有一溜鸡埘(shí),母鸡二百只,日产鲜蛋百多个,好似繁星落地;十只红冠子大芦花公鸡,拍打翅膀啼鸣起来,就像一支合唱团。”
水弄堂是京杭大运河无锡段保存最完整的核心段落,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古运河畔,两岸保留着粉墙黛瓦的江南传统民居群,码头石埠错落分布,形成“人家尽枕河”的独特风貌。图为当地居民正在晨练。
山东济宁,一位船家及家人正在举行新船下水仪式。
大运河上赛龙舟
运河,是人类写在大地上的一首史诗。它和人类一起生长,一起变化,一起前进。运河的过去已经被收进《世界遗产名录》,而运河的将来有待于后人不断续写,不断发扬。
本文节选自《世界知识画报》 2025年第7期
点击图片可立即购买7月新刊
2025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