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时报】
1100米的长度,能装下多少故事?
在南京,马台街给出了答案。这条南起湖南路、北至新模范马路的长街,像一条灵动的纽带,串起了西流湾、童家巷、湖北路等周边街巷——往来的人潮在这里汇聚,它早已是当之无愧的“流量担当”。
很多人不知道,这条热闹的街道里,藏着一段关于“马将军”的旧时光。明朝时,这一带曾有座马将军庙,当地人为纪念这位马姓将军,便将附近的路取名为“将军庙”。如今庙宇虽已无迹可寻,当年的“将军庙路”早已并入马台街,但那份被铭记的敬意,悄悄融进了街景的烟火里。
而对80、90后来说,马台街从来不只是一条路,是放学路上攥着零花钱冲进的小吃摊,是和同学逛到天黑的文具店,是周末约着碰头的路口……那些藏在街巷里的细碎日常,串联起了一整个青春。
如今走在马台街,老故事在新景致里生长,记忆还在烟火中发烫——这条街的故事,还在继续。
“每天晚上六点半,我就来到马台街;推着我的老王馄饨摊,是把钱赚,哎,把钱赚!”一首《喝馄饨》,让当年的“老王馄饨摊”成为“现象级网红”。
从20世纪80年代的游乐场,到20世纪90年代的青春剧场,再到后来能仰望星空的天文馆……1978年建成以来,南京市青少年宫陪伴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成长。
资料图
还记得当年上完兴趣班后,央求爸妈带自己吃一次肯德基全家桶,再看一场水幕电影的快乐吗?
马台街与湖南路的交叉口,这里曾经是图书发行大厦。一到节假日,这里就成为学生们的天堂。买教辅资料、看课外读物,一待就是一下午。
说起马台街的日和夜,有些店是绕不开的。
除了上过各大公众号的网红老店,还有好几家值得尝试。十几年的口碑沉淀,留下来的都是传奇好味道。
有美食的地方就有江湖。来来往往的食客,停在十年如一日的老档口,一句“还是小时候的味道”,顿时就有了回忆杀。
虽然当年的“老王馄饨摊”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老头盖浇饭”还在。从露天小摊到如今一方店铺,20多年的时光匆匆流逝,分量和口味却始终如一:满满一盘饭和菜,皮肚、猪肝和蔬菜的搭配,足以让食客们吃得心满意足。
始于1986年的“左师傅梅花糕”,从最初落户江苏路,到几经易址才落户马台街。底座的脆皮,脆中带韧,滚烫的馅料甜而不腻,就是小时候心心念念的味道。
将时光倒转,拨到1998年,“金老汉烧鸡公”开门迎客。这是老一代马台街人的回忆:完整保留川菜“麻、辣、鲜、香、嫩”的灵魂的同时,也根据本地人的口味进行重新配比。
资料图
要论顶流,始于1958年的“鸡鸣汤包”有话要说。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与发展,“鸡鸣汤包”四个字早已成为标志性美食。2024年9月,“鸡鸣汤包”的全国总店重装焕新:古风悠扬的体验氛围、上百种地道小吃、金陵风味的独立包厢、多种乐器现场演奏……从此,来鼓楼旅行的人们多了一处旅行打卡地,老字号的生命力再次焕发,重新站回C位。
走在马台街的日与夜里,“市井”二字有了具体的模样——清晨早点摊飘出的第一缕热气;午后商铺卷帘门拉起的叮当声;傍晚小吃摊前攒动的人影;深夜还亮着暖光的便利店……
餐桌旁的闲聊里有故事,擦肩而过的熟人间有问候,而80、90后记忆里的小店,早已和这些日常融在一起,成了“烟火里的青春”。
1100米的马台街,从来不是冰冷的路牌,它是老南京的时光切片,是一代人的青春坐标,更是日日鲜活的生活本身——只要烟火不断,这里的故事,就永远有人续写。
来源:鼓楼微讯
编辑:邓雯婷
审核:杜立明
终审:管云林
欢迎订阅本报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0114
邮发代号:27-120
读者邮箱:jnsb114@163.com
微信公众号 | 江南时报
江南时报网 | jntimes.cn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权益,或所标来源并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后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审核处理。)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