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北京,是一座古老又现代、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城市。当孩子们站在万宁桥上轻抚冰凉的桥身、登上万春亭远眺美丽的中轴线时,不仅感受到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也把对这座城市的爱刻进了骨子里。让我们一起跟随孩子们的脚步,慢慢品味京城的独特魅力吧。
千年丰收梦
广渠门中学初一(4)班 贾胤泽
孟春时节,我为准备一场演讲比赛来到了先农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举行耤田礼的圣地,承载着岁月沉淀的农耕记忆。当指尖触碰到太岁殿斑驳的朱漆门柱时,敬畏如春日嫩芽,在心底悄然萌发。观耕台下,一亩三分地的稀疏嫩草,虽不繁茂,却似春的使者,传递着农耕文明生生不息的生机。先农坛宛如一位沉默的史官,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农耕故事,向每一位驻足者娓娓道来。
为打磨演讲稿,我翻阅了大量先农坛史料,再访时已是仲春。此时,一亩三分地满是青翠。仿佛历史的帷幕缓缓拉开,我似见帝王身着祭服,在文武百官簇拥下,神色庄重走向祭坛,眼神里,是对先农的敬畏,对农事的尊崇。祭祀毕,帝王更衣执耒耜推犁三下,这“三推三返”的亲耕之礼,不仅是仪式,更是对天下传递“农,天下之本”的劝勉,恰如乾隆诗言:“栏辉白玉望耕台,帝耤今年礼倍该。恰值青郊一犁足,惠风合拂晓云开。”
立于观耕台,思绪蔓延,沿着先农坛的脉络,探寻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长卷。回溯至石器时代,祖先告别采集渔猎,在土地里播下希望,农业曙光从此照亮了人类文明进程。春秋战国,铁农具与畜力登场,牛耕技术提高产量,作物品种的改良与推广丰富了物产。中国农业,既满足国内百姓温饱,又借海陆丝绸之路,将农耕技术、作物品种传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为世界农业贡献中国智慧。
时代浪潮翻涌,农业始终是国家根基,先农坛的农耕文化精神,依旧熠熠生辉。它时刻提醒我们“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土地恩赐不可忘,农业重要性不可忽视。联想到袁隆平院士“禾下乘凉”的中国梦,我深知农耕文明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阳光穿透古柏缝隙,洒在青砖之上。在这片土地上,始终有着同一个关于丰收的梦想,跨越千年,从未改变!
指导教师 关奇
胡同里的协奏曲
北京十二中科丰校区初三(11)班 杨语哲
走进手帕胡同,晨光正从老槐树的枝叶间漏下来。青石板路上,砖缝里的狗尾草晃着金黄的穗子。灰墙红门关不住院里那棵大槐树。那是一株极阔大的槐树。它在灰墙里伸展枝叶,从容自在,就像院子里最年长的主人。它洒下的树荫遮蔽了门前的半条马路,让邻居过来过往不受暑热,是这院子最热情的主人。它用阳光在灰墙上作画,浓荫晕染出清雅的花纹,是这院子最多才多艺的主人。清风摇动槐树的光影,花瓣落下来,带着阵阵幽香,落在灰黑的屋瓦上,落在朱红的木门前,落在门墩石鼓上。住在胡同里的孩子真幸福啊!可以在槐花下尽情奔跑,就像画中的小仙子。
迎面来了一位大爷,慢慢晃着,单手握着紫砂小壶,边走边呷一口。他是要去找好友下一盘象棋,扯两句闲篇儿吧。转过街角,咖啡的焦香扑面来,只听店玻璃门上“丁零”一响,穿汉服的姑娘捧着印有京剧脸谱的纸杯走过。推开店门,雕花窗下,咖啡机的蒸汽与房梁上的木雕神兽玩着捉迷藏,吧台上的铜茶壶咕嘟着水,准备泡一杯茉莉花茶。送外卖的小哥推门进来,又匆匆走了,而我们有时间在这里享受一份闲适。豆汁拿铁是不敢尝试的,桌上有茶有咖啡,已经足够异彩纷呈了。北京的包容,原是让老味道和新香味一起在时光里舒展,来一段不分彼此的合奏。
胡同深处,坐落着一座大院,是龚自珍故居。课本中的“化作春泥更护花”让我感动,如今我恭敬地站在他赏落红、励后生的院子里,静静看着这些展品。管理员说:当魏源五次落第一蹶不振时,龚自珍的问候和鼓励,便像这落红一般温润而温暖地支持他的心智渐渐坚定。“而睁眼看世界”的世界观,正是在这样的滋养中共育而出的。我想,在《海国图志》的手稿上,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定浸透了这院中的丁香清芬。在亲手栽种的丁香树下,龚自珍选择了“吟鞭东指即天涯”的洒脱,更选择将毕生心血托与友人,如落花化泥,滋养后世。为了让中国人清醒认识世界,龚自珍自有他的付出。丁香还在,这份深藏的家国情怀令我感动满满。
小小的胡同如一张琴,弦上响起的不只是北京的烟火气,更是家国情怀血脉传承的永恒协奏。
指导教师 尚昱
鼓楼寻京味儿
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初二(6)班 孙悦程
“当107路再次经过,时间是带走青春的电车。”哼着这首《鼓楼》,我再次来到这方熟悉的天地寻觅京味儿。我常想,京味儿应当是皇城根儿底下的贵气与民间的烟火气包容交织而成。鼓楼的地理位置,恰恰完美融合了这两点——若是再靠近皇城一步,贵气便过于张扬;退后一步,烟火气又难免喧宾夺主。
鼓楼的建筑与环境,本身就是京味儿的绝佳诠释。我曾多次在傍晚路过鼓楼,红墙在绿瓦的映衬下显得宏伟富丽。鼓楼四周商铺林立,游人如织,但厚重庄严的高墙,却如一位严肃的教书先生,不怒自威,又以满腹温柔待人。这份傲骨与慈蔼,正是京味儿的生动写照。
而那浓浓的烟火气,早已融进了鼓楼周边的每一缕空气里:胡同口茶汤店的铜壶嘴儿冒着热气,大爷手腕一翻,茶汤在青花碗里旋出个窝;小馆子里的八仙桌上,淋着芝麻酱的爆肚香气四溢;永远排着长队的豆糕铺子,飘散着豆粉的鲜甜。小巷里,卖冰糖葫芦的老汉甩着“冰——糖——葫芦儿”的腔调,尾音打着转儿往上飘;两个举着瓷碗的游客正对炒红果和杏仁豆腐赞不绝口;志愿者耐心地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拍照。饭馆里,热情的老北京人向外地游客述说着京味儿美食的“正确打开方式”。那份深植于北京人骨子里的热情好客,正是京味儿最动人的注脚。
晚风拂过,鼓楼檐角悬挂的古法风铃叮咚作响,在我心间漾开涟漪。我真正触摸到了鼓楼的京味儿。当电车再次驶过,它也成为了这京味儿的一部分,永不会消逝。
指导教师 孟璟
我爱万宁桥
府学胡同小学四(1)班 王紫蘅
万宁桥,是坐落在北京的一座古老小桥,承载了多少故事,又承载了多少历史。我第一次站在万宁桥上的时候,妈妈告诉我,万宁桥已经有七百多岁了!我惊讶得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这座小桥竟然有这么长的历史。
万宁桥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安静地坐在什刹海旁边。它的桥身是用大块大块的石头砌成的,摸上去冰冰凉凉的、糙糙的。我最喜欢的,莫过于石头栏杆上的“小怪兽”。它们大张着嘴巴,好像在吓唬入侵者,守护着这座桥呢!妈妈告诉我,那些小怪兽的学名是“趴蝮”,是古代人用来镇水的神兽。
记得去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白色的万宁桥美极了!万宁桥的桥洞像戴了一顶毛茸茸的白色帽子。我和小伙伴们在桥上打雪仗,我们还把雪揉成了一个大雪球,上面再放一个小雪球,点上眼睛,鼻子,一个雪人就做完了。清脆的欢笑声在古老的桥面上回荡,好像桥爷爷也被逗笑了。
妈妈说,万宁桥是北京城的“活历史书”。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它记得元朝时的骆驼商队,记得明朝时的运粮船,记得清朝时的小马车,也记得近代叫卖报纸的报童。而现在,它又记住了我们这些蹦蹦跳跳的小学生。
保护好万宁桥这样的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起留住这段可以触摸的历史,可以感受的文化记忆。
指导教师 范金科
万春亭上望北京
清华附中管庄学校八年级(4)班 韩贝迪
暑假里的一天,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我踏上了前往北京景山公园万春亭的旅程,渴望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触摸历史的脉搏。
抵达景山公园时已是傍晚。仰头望去,那座历经六百年风雨洗礼的万春亭,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静静端坐在景山之巅。八角琉璃瓦在日光下闪烁,恰似金色的冠冕。朱红的立柱坚实有力,仿若老者交叠的手臂,稳稳地托起三重叠檐。翘起的飞檐,好似仙鹤振翅,将阳光剪碎,洒落在汉白玉台阶上,每一寸光影,都藏着一段历史的记忆。
登上亭子,凭栏向南眺望,紫禁城的金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层层宫殿,宛如缓缓展开的历史长卷,每一处飞檐、每一片琉璃,都承载着明清两代的兴衰荣辱。此时,课本中那些关于帝王将相的故事,一瞬间都鲜活起来。
转身东望,却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国贸大厦的玻璃幕墙折射出夕阳的余晖,长安街上车辆川流不息,CBD的霓虹灯光依次亮起,勾勒出一幅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画卷。古老与现代在我眼前交织,传统与创新相互碰撞。
万春亭宛如一座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它记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时代发展。暮色渐浓,万春亭的轮廓在夕阳下愈发清晰,它像是我感知历史、品味文化的一扇窗。站在亭中,我仿佛看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中华文明也将在新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指导教师 杨烨菲
近期征文主题
永远的铭记
你是否参观过抗战纪念馆、烈士公墓、烈士陵园、重大战役纪念地或其他与抗战有关的爱国主义基地?听过哪些抗战英雄的光荣事迹?有没有亲耳聆听过抗战老兵讲述那段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岁月?请写一写你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抗战历史和感受到的抗战精神。
截稿日期:2025年8月14日
欢乐暑假
夏令营的意外收获、住在长辈家的快乐时光、天南海北的尽情玩耍……每个悠长暑假都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你在暑假中经历了哪些开心的事情?快来说说吧。
截稿日期:2025年8月14日
与AI共舞
从学习机到智能玩具,人工智能已经全方位融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你在使用AI工具时发生过什么故事?由此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欢迎与我们分享。
截稿日期:2025年8月14日
身边的风景
上学路上的美景、家中精心布置的角落、邻居亲切和蔼的微笑……生活中总有一些风景,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几分“小确幸”。留心观察,总能发现身边的风景。
截稿日期:2025年8月21日
读后感栏目【我读名著】
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篇、名著的心得体会,包括儿童文学名著。
长期征稿
自命题作文
中心思想积极向上的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文。
投稿须知
感谢您参加北京日报《小苗》的作品征集活动。
为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活动环境,投稿作品应为本人原创,严禁抄袭。作品内容的原创性、合法性等由作者本人负完全责任。如有抄袭等违反规定的行为,经查实,主办方将取消其投稿资格。作者本人还应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法律责任。
来稿请投至
邮箱
xiaomiaozhoukan@163.com
或微信小程序
https://xuejing.takefoto.cn/xmzk/#/home
邮箱投稿标题请注明征稿主题和学校,稿件中注明学校、班级、姓名和联系方式。小程序投稿请按要求填写。
文字类作品一般千字以内,体裁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为主。可根据每期主题自拟文章题目。以word电子版形式提交。图片类作品以绘画、书法作品为主,JPG格式,单幅不超过3M。视频类作品需竖版拍摄,MP4格式,单个作品不超过30M。
北京日报《小苗》长期征集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优秀作品,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小苗》编辑组2025年6月
《小苗》周刊简介
《小苗》版是《北京日报》上一个专属于孩子们的创作天地!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书写自己成长的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也可以对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每周,《小苗》都会在《北京日报》与孩子们准时见面。在这里,孩子们可以看到自己一点点长大的足迹。
虽然叫《小苗》,年龄可不小。说起《小苗》的历史,很多老作者、老读者并不陌生。1982年1月24日,北京日报《小苗》专刊创刊。当年,专门为少年儿童开辟专版,这在当时全国的省级党报中还是一个创举。
目前,《小苗》主要刊发北京市中小学生的记叙文和文学名著读后感,内容围绕孩子们的校内外生活和成长感悟。传播方式包括《北京日报》报纸、微信公众号“北京日报小苗”以及《北京日报》客户端等。如今,《小苗》周刊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作文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欢迎。
供图:视觉中国
来源:北京日报小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