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达州频道 徐洋
“这里适合一家人游玩,坐上皮划艇穿梭于峡谷之间,仿佛闯入现实版‘天然褶皱造型博物馆’,美极了!”8月6日,重庆市民张先生一家驱车前往巴山大峡谷,在20℃的清凉中体验桃溪泉水漂流。
2025年暑期,巴山大峡谷迎来客流高峰。像这样慕名而来不计其数,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30%。
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这片秦巴秘境实现了从“生态宝库”到“富民景区”的华丽蝶变。
保护生态资源,筑牢绿色“家底”
巴山大峡谷景区位于达州市宣汉县东北部,地处秦巴山地南麓,景区核心区面积为298.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0%以上。这里是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水源涵养重要区,拥有珍稀植物崖柏、独特褶皱地貌等丰富的生态资源。
桃溪泉水漂流是今年夏天景区推出的重点游玩项目。鱼泉洞暗河水流经岩层天然过滤,造就可直接饮用的漂流用水,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清澈的注脚。
大象洞、鱼泉河是喀斯特与褶皱构造结合形成的景区核心景点,不仅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旅游产品“桃溪泉水漂流”,每年更吸引上万游客来地质研学。
巴山大峡谷被誉为“天然褶皱博物馆”。景区内拥有长达70公里的喀斯特V型峡谷,背斜、向斜构造纵横交错,仅保存完整的大中尺度褶皱31处,小规模的露头级褶皱达101处。因此,景区打造建成悬崖栈道、罗盘顶滑雪场等特色项目。
地质专家骆耀南评价其“在地壳不断隆升作用下,经历千百万年流水的向下切割和向上溯源侵蚀,巴山大峡谷终将大巴山弧形褶皱构造的美景和奥秘完整而清晰地呈现出来。”
在峡谷褶皱深处,还生长着有“植物大熊猫”之称的珍稀植物崖柏。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崖柏在景区内设立专属保护区,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人工繁育,成活率达85%。在桃溪谷内,乘坐垂直观光电梯凌云直上,便可近距离欣赏。
巴山大峡谷内还有高等植物400余种,其中不乏红豆杉、银杏、水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当地将黄精、天麻等道地药材采取“轮采轮种”模式,既保障生态可持续,又开发出药膳、康养产品,延伸产业链。
为保护秦巴山脉生物多样性,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2022年6月,川渝东北首个协作共建的“大三峡·大巴山”生态修复司法实践基地揭牌。截至目前,开展跨区域环境资源案件研讨交流30余次,巡回审理案件35件,调解矛盾纠纷15件。
转化生态价值,促进脱贫增收
“自从种上了中药材,穷山从此变银行。”8月6日一早,山歌响起,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热闹起来,10余名村民正在云木香中药材种植基地除草。
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位于巴山大峡谷腹地,最高海拔2480米,最低海拔530米,独特的立体气候、地理条件为龙泉发展中药材提供良好土壤,种植中药材4万余亩,年产中药材在1.2万吨左右,年产值达4000万元。
“去年种云木香,收入5万多元,今年争取超过去年。”中药材种植户站在自家中药材地里,谢志义盘算着收入。”罗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看着长势良好的重楼满心欢喜,“这哪里是种子,分明是带动群众致富的金果果。”
曾因交通闭塞、耕地稀缺,这里成为宣汉县最贫困的区域。2014年,片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9.1万人,占全县40%。
2016年,宣汉县启动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项目,以“穷区变景区、景区变富区”为目标,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社区共享”的绿色发展路径。
自2018年开园以来,巴山大峡谷累计接待游客1146.5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55亿元,直接带动片区内4个土家族乡、102个贫困村脱贫,成为全国生态价值转化的典范。
不止中药材产业发展良好,随着景区的开放建设,当地吃上旅游饭的村民比比皆是。63岁的朱国富是渡口土家族乡立石村村民,他经营的黑湾鱼庄曾因家庭困难关停,2019年借助景区开发带来的客流回暖,利用房屋拆迁补偿款重新开业,如今每年收入稳定在20多万元。
土家族村民王娟白天做观光车司机,晚间参与《梦回巴国》情景剧表演,年收入增至4万元;返乡创业者龙光兰将祖传酿酒手艺与土家风情结合,开设“老作坊客栈”,旺季月收入超3万元;桃溪村王春燕从外出务工转为观光车司机,年收入2.5万元。
景区的开放建设,为巴山大峡谷带来了1.2万余个岗位。据宣汉县渡口土家族乡政府统计,靠着巴山大峡谷景区的持续发展,辖区内共开设243家民宿和客栈,直接带动8670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较2018年增长5倍。
培育新兴业态,铺展致富新篇
作为达州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首个国家5A级景区,巴山大峡谷景区正通过一系列升级举措实现“提质变装”。
行走巴山大峡谷,一个变化引人注目:在景区游客中心背后有一条商业街,原本有民宿、茶饮、餐厅等各类商铺,部分商铺现处于歇业状态。然而最近,街尾的“朱家小院”却在装修,要把二楼打造成客房。58岁的店主朱时合表示,为此已经投入六七十万元成本,因为最近参加了两期景区组织的服务品质提升培训,对投资颇有信心,“景区在改造,服务好了,生意自然就会来。”
前不久,景区组织开展两期培训,覆盖一线员工及商户代表共320人次。启动“微笑服务之星”评选,优化游客咨询、投诉处理流程,计划重组景区旅游协会,为服务提质再添一把火。
以服务品质“圈粉”游客,景区还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达州市文旅融合发展中心主任马春霞心中还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协调在景区投资兴建民宿的业主,在一定时间内给商家免租金,让客房全部重新开起来。
此外,景区正联动商务部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完善景区核心区和游客主要集散地的商业配套,通过丰富业态、优化服务,进一步提升游览体验。
今年,对照5A级景区标准,巴山大峡谷重点推进了文旅融合与数字体验升级:新建巴文化活态展示馆,将巴文化元素融入建筑景观和标识系统;对大象洞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时空幻旅”沉浸式体验项目,并全面升级智慧旅游系统,提升管理与服务效率。
马春霞介绍,“我们正打造‘生态银行’概念,让每株崖柏、每处褶皱都成为可增值的绿色资产。”随着智慧旅游系统的不断升级和巴文化活态展示馆的即将落成,这条北纬31°的峡谷正在书写生态文明的鲜活范本。(部分图片由景区提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