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墨脱公路,这条穿行于“地质博物馆”的公路,让中国最后一个通车的县城跨越千年隔绝,实现了中国县县通公路的梦想。这条蜿蜒在雪山雨林的“生命线”,也托起了门巴、珞巴族百姓的致富梦想。系列报道《跨越六十年:雪域新画卷》8月10日播出《墨脱公路:让“高原孤岛”变身美丽边城》。
你知道吗?墨脱可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这条神奇的墨脱公路前前后后修了五十多年,光是勘测设计就换了十几套方案,终于在2013年10月底实现了全年通车。现在从林芝到墨脱,开车时间比以前缩短了90%多。穿越嘎隆拉隧道,景色瞬间切换——海拔骤降到2000米以下,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扑面而来,芭蕉树、柠檬树郁郁葱葱,瀑布飞泻,原始密林遮天蔽日。
墨脱公路不仅连接着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更成为改变门巴族、珞巴族命运的“生命线”,他们的生活实现了从“与世隔绝”到“现代开放”的千年跨越。巴登村的门巴族村民们四年前告别了陡峭山崖上的老屋,整体搬迁到山脚下、公路旁的新村。宽敞明亮的藏式新居错落有致,村民靠传统的门巴竹编技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为了直观感受山村巨变,村民新生特意带记者重返山顶老村,这里完整保留着昔日的原始风貌。记者身边的房子就是一个典型的门巴族的吊脚楼,这个房子是用当地取材的木材制作的。屋顶是铁皮的,没有办法很好地遮风避雨,蚊虫也很容易进到屋内。
老村里,新生触景生情,回忆起没有路的年代做“背夫”的场景。巴登村村民新生回忆说,以前自己背着上百斤重的货物,沿着羊肠小道翻越嘎隆拉雪山。最危险的路段,人要贴着岩壁侧身而过,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一趟往返要走上七八天。
从羊肠小道到柏油公路,从微薄报酬到爆款订单,墨脱的新生代正在用互联网思维重写这片土地的故事。在德兴村,“90后”返乡大学生罗布次仁用一颗颗红艳艳的火龙果,打破了当地“水果只能烂在地里”的历史困境。
2018年,罗布次仁大学毕业后看到路的机遇,决定返乡务农。他自学网络课程掌握火龙果种植技术,在德兴村试种了100棵,第一年就结出小而甜的果子。他每年扩种,如今种了五六千棵,年收入10万元,还带动7户村民共同发展。
当热带水果还在枝头酝酿甜蜜,墨脱的茶香早已飘出大山,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在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之前,整个墨脱都不产茶。在通车之后,墨脱引进了茶种,老百姓也学习怎么去种茶。现在在墨脱像这样的茶叶种植基地有103个,种植面积达到了1.9万亩。茶叶已经成为墨脱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在墨脱公路蜿蜒的尽头,格林村如同它的名字般诗意栖居。海拔1800米的茶山终年沐浴在印度洋暖湿气流中,云海如纱幔缠绕着梯田状的茶园,将这片“藏地茶乡”装点得宛如童话秘境。
这个曾经靠狩猎采集为生的门巴族村落,七年前开始引进茶种,打造“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合作模式,已成为墨脱茶产业的“黄金海拔带”。茶叶还带火了采茶体验、茶山民宿等新业态。
“公路一通天地宽”,如今墨脱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买了车,出行越来越方便。2024年墨脱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旅游创收近4亿元;采摘茶青超100万斤、群众增收1500万元。而前方,还有更多新公路正在延伸。工作人员介绍,墨脱县至察隅县公路历经5年的建设,今年年底有望通车;米林市至墨脱县公路建设项目现在也加快建设中;将规划新建第二条连通波密至墨脱的公路并扩建国道559扎墨公路;同步提高各乡村公路等级,全面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随着游客数量激增和水电资源开发的推进,墨脱还在迎来基础设施升级的新高潮。从地理隔绝到路网联通,从物资匮乏到产业兴旺,这条承载着门巴、珞巴族群众千年梦想的致富路,正在续写新时代的边疆发展传奇。
来源: 央视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