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沿着陡峭而嶙峋的小路爬上斯诺登山*(威尔士语:Yr Wyddfa),蔚为壮观的景致一览眼底。我驻足呼吸,山间的空气清冽,带着淡淡的石楠花的蜜香。万籁俱静。我继续往前行走,耳边只有登山靴踩在岩石上的节拍。不一会儿,Ace of Base乐队* 的富有辨识度的旋律《All That She Wants》闯了进来。音乐越来越响,声源很快变得清晰 —— 另一名徒步者大步超过了我,一连串 90 年代金曲从他的背包里抖出。
我们都在试图登顶这座威尔士的最高峰,全凭各自本事。有人抄近道,健步如飞;有人悠然自得,沉醉于自然的气息和声音;有人自带娱乐设备外挂。无论以哪种方式,或多或少地,我们都从徒步中受益:强健心肺,锻炼肌肉,亲近自然,疗愈心情。
固然行走总有好处,但事实证明,选对了路线,会加倍助益于你的健康。有些特别的身心体验。
研究表明,有些环境可以更明显地降低血压,而海边的行走能为我们补充日常所需的维他命,一些独特地形甚至可以激活我们的脑区。现在,不妨就随我一同「云徒步」,一起去探索那些绝妙的徒步之旅。
如果你以为行走只是一种简单的锻炼方式,那就太小瞧它了。过去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行走对于心理健康同样大有裨益。其中一个原因是,行走是人类持续最久的节律性活动之一。研究认为,这种节律会促使大脑产生一种特定的脑电波 —— θ波*,频率大约在 7 ~ 8 赫兹之间。这种脑电波有助于改善记忆和认知能力,对心情也同样有好处。
另一个原因是,单单是亲近自然,本身便有益于心理健康:置身绿色的环抱中能缓解压力,而亲水活动甚至更具疗愈效果。
这背后的原理通常会用所谓的「注意力恢复理论」来解释。这一理论认为,集中注意力执行任务,在认知上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我们只能维持一小会儿,很快就会疲劳,进而导致自制力下降,肥胖、抑郁等健康问题。
而大自然通过「温和的吸引力」—— 毫不费力地,我们的注意力被温柔地吸引,由此可以缓解压力,恢复认知能量。在这种放松状态下,大脑的成像明显显现出,前额叶活动减少,低频脑电波像潮水一般冲刷着我们的各个脑区。
这些益处已经令人惊讶,但最新研究还发现,一次好的行走体验,能给你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不妨让我们步入林间。不仅是满目苍翠令人心旷神怡,树木散发的气味也十分宜人。树木和其他植物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原本用来吸引授粉者,驱逐天敌的芳香分子,也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以英国常见的西加云杉和苏格兰松为例,它们释放的 α - 蒎烯和 β - 蒎烯堪比良药: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还能降低血压,减少压力激素。一些小型研究也表明,它们能提升我们血液中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的数量 —— 这类细胞在人体抗炎和抗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动物实验中,蒎烯也被证实对预防中风、癫痫和心脏病有显著效果。
如果你的住处附近并没有森林,也别担心。事实上,根据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神经生物学家迈克尔 · 里昂(Michael Leon)的说法,一次好的行走,最好是纳入尽可能丰富多样的气味。「不妨就停下脚步,细嗅蔷薇」。他的研究揭示了嗅觉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去年 10 月,他和团队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到嗅觉丧失至少与 139 种病症有关。他们还指出,每天嗅闻 40 种不同的味道,可以缓解痴呆症状;在夜间置身于丰富的气味中,既能提升认知能力,还能激活与记忆相关的大脑脑区。
这项研究还显示,「气味丰容」能显著激活大脑钩束 —— 一条与记忆和语言相关的神经通路,通常随年龄增长而衰退,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中尤其明显。里昂指出,通过为大脑提供丰富的嗅觉刺激,增强这个区域的功能,或许能延缓衰退过程。他承认,富裕的西方社会中的人们,反而正在面临「嗅觉饥荒」,导致了亚健康状态。「我们频繁淋浴,花更多时间待在室内,闻到的气味种类,远远不到我们祖先在进化中接触的气味的零头」,里昂说:「不论你在行走时闻到了什么气味,只要让你感到愉悦,便越多越好。」
这让我想到了海边。我偏爱西威特灵海滩(West Wittering),沿着苏赛克斯(Sussex)的海岸线绵延数里的黄金沙滩。漫步于此,咸鲜的海雾,夹杂着沙洲的海藻和蕨类植物的香气扑面而来。一直以来,海滨疗养都备受人们推荐,而现在有了科学依据的支撑:海风掠过海面,空气中裹挟着植物、藻类和微生物的活性分子,其中便包含一些有益物质。在最近发表的首项关于海边气味的研究中,研究者将肺细胞暴露在从比利斯奥斯坦德海岸(Ostend)采集的海雾气溶胶之下 —— 剂量相当于你沿着海岸线漫步时所吸入的量。结果显示,这影响了关键细胞通路中的基因表达,包括那些提供抗肿瘤和抗炎反应的基因,以及促进新陈代谢的基因。
沿海徒步的好处还不止于此 —— 它甚至可能为你补充一些关键营养成分。传统观念认为,营养摄取只能靠「吃」,但 2019 年的一项研究提出了颠覆性观点:营养的摄入方式并不重要。英国雷丁大学的史蒂夫 · 罗宾逊(Steve Robinson)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Flávia Fayet-Moore)的弗拉维亚 · 法耶特 - 摩尔首创了「气载营养素」(Aeronutrients)的概念。他们近期发表的研究证实:人体肺部能从空气中获取营养,随后通过血液输送至全身及大脑。结论表明,这些飘浮在海边的「气载营养素」,可能补充了我们日常饮食中缺乏的锰、维生素 A 和 B12 ,以及部分必需脂肪酸。一项对照研究发现,居住在海藻丰富的沿海地区的儿童,尿碘的浓度远远高于饮食结构相同、但居住在没有海藻的沿海地区的儿童。这是由于海藻释放的碘蒸气,通过呼吸摄入了这些儿童体内。
「这些关于海边空气的研究十分了不起,」《行走治愈》(The Walking Cure)一书的作者安娜贝尔 · 阿布斯*(Annabel Abbs)赞叹道。她尤其推荐海边悬崖步道,因为那里多了一种对我们更有益的元素。「不仅有富含营养的海风,大量能激活血清素*(情绪调节的关键激素)的反射光,」她说,「还有上下起伏的天然地形,使我们自动开启间歇性徒步训练。」这种在慢速和快速之间交替切换的徒步训练,能提升体能和肌肉力量,还有益于控制 2 型糖尿病。但如果是刻意训练,难免枯燥乏味,长期坚持是个挑战。而行走在起伏的山丘,让你不知不觉就完成训练目标。
所以说,当你开始行走,周围的地形和气味是很重要的考量。但也别忘了欣赏风景。最近,我在苏格兰边境以南的基尔德湖区徒步,之所以选择这条路线,不仅是因为这里松涛阵阵、流水潺潺,也因为这条小径将我引向开阔的荒原 —— 目之所及是一大片奇异的「黄金分形」*(Mid - Fractal)景观。
分形是以不同的尺度重复出现相似图案,这在自然界中相当常见 —— 比如树木枝桠的无限分叉延伸,便是一种分形。
研究表明,点缀着零星树木的稀树草原这类「黄金分形」景观,疏密有致,既不过于复杂,也不过于简单,比其他类型的景观更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
瑞典农业科学学院的卡罗琳 · 海格哈尔(Caroline Hägerhäll)和同事研究发现,当人们欣赏「黄金分形」的图像时,大脑扫描成像中,相比于其他分形景观更能激发 α 和 β 脑电波 —— 这两种脑电波是保持情绪稳定和专注力的钥匙。
一些研究者推测,我们对稀树草原类景观的偏爱,源于人类进化的历程 —— 这类环境既便于发现捕食者,也提供藏身之所。
尽管牛津大学生物多样性教授、《自然疗愈:自然改善健康的新科学》(Good Nature: The New Science of How Nature Improves Our Health)作者凯西 · 威利斯(Kathy Willis)提醒我们,尚无确凿证据支持该理论。不过,这并不妨碍她身体力行:「条件允许的话,我会优先选择疏林草甸的徒步线路,而非钻入茂密的森林。」
你或许在想:可我生活在城市里,草甸、荒原或悬崖,没法想去就去呀。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景观设计系教授乌尔丽卡 · 斯蒂格斯多特(Ulrika Stigsdotter)指出:「大家以为必须去绿地徒步才有益健康,实际上,同样有充足的理由表明,城市漫步也好处多多。」
她的团队比较了在哥本哈根的植物园漫步与市中心「City Walk」的健康效益,通过测量血压、心率变异性以及心理情绪等指标对比发现:两种环境下,行走都比乘坐公交,或是待在办公室,更能修复身心。虽然植物园漫步在各项指标上总体得分更高,但「City Walk」仅以微弱差距紧随其后。斯蒂格斯多特指出,即便无甚绿意,但城市中恢弘的建筑,厚重的历史底蕴同样能疗愈心灵。反而是,「那些繁忙的公园未必有助于我们恢复注意力」,「不能简单断定,城市空间有害,而绿地有益。」
不过,如果一旦有机会逃离城市,也请务必抓住。随着研究人员对优质步行要素的深入探究,非城市环境似乎始终更胜一筹。例如,农田边的漫步,减压效果明显由于城市中的散步。此外,散步路上遇到的野生动物的多样性,也能影响我们的身心愉悦度 —— 生物多样性越丰富,我们的幸福感就越强。
一项小型研究发现,午间在自然环境中散步 1.8 公里的人,次日夜间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明显优于在城市街景中散步的人,表明他们的身体正在从日常压力中获得修复。
当我午间外出散步时,一个问题随之浮现在脑海:我该走多久的路合适?在公园快速地绕行一圈,能吸入足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吗?除此之外,更长距离的行走 —— 比如朋友最近推荐的慈善马拉松,或者像我岳父岳母每年进行的西班牙圣地亚哥朝圣之路七日徒步 —— 会带来更多的超额收益吗?
在威利斯教授看来,短短的一段步行,成效已经立竿见影:「压力激素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 只需 20 分钟绿地散步,就能显著降低压力水平,让你即刻放松下来。」
不过,长时间徒步也的确可能带来更持久的益处。日本的研究人员发现,三天内在松林累计徒步六个小时的人,自然杀伤细胞数量会显著增加,而压力激素持续降低 ,而且这些效果至少能维持七天。
长距离徒步也有益心理健康。一项针对中老年人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研究发现「通过提供独特的沉思空间,长距离徒步能起到类似于专业心理咨询的效果。」这可能来源于徒步时产生的「心流」状态:研究显示,「心流」状态会抑制大脑前额叶皮层中负责规划和执行功能的区域,从而促进专注,带来平静。一项针对阿巴拉契亚步道徒步者的调查发现,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曾在徒步中进入过「心流」状态。
话说回来,我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非要登顶斯诺登山。但登顶后,我看到人们或驻足欣赏美景,或专程寻觅稀有的斯诺登百合,或在峰顶排队自拍,不禁在想:他们当下选择的徒步方式,正影响着哪些生理机能?而我的选择又带来了哪些好处?虽然像Ace of Base这样的流行音乐的确不太适合我 —— 但我想,下山时我定会放慢脚步,细嗅沿途的百合香气。
© 2025 New Scientist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Distributed by Tribune Content Agency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