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千万乡村正摸索着适合自己的破局之路。今天,亮节智库带您走进八坊村——这座沉淀着1400余年历史的古村落,曾是"下南洋"的重要驿站,如今凭借13座古书院的文脉传承与南洋骑楼的风情交融,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它如何让老建筑焕发新生机?又怎样让传统文化变成"活资产"?这场古村的华丽转身,藏着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一、项目概况
八坊村坐落于广东省茂名市信宜市镇隆镇,与镇政府隔西江相望。这座始建于唐武德四年的古村落,古称“窦州”,作为历代州县并治之地,1400余年的历史为其积淀了深厚底蕴。作为粤西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省级文保单位大洪国王宫(学宫)、市级文保单位文明楼(红楼)及起凤书院等13座古书院,共同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矩阵。近年来,八坊村先后摘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首批美丽乡村特色村”等桂冠,“书·香八坊”更跻身国家4A级景区。从静默古村到文旅热土,它的蜕变之路藏着怎样的密码?亮节智库带您深入探寻。
二、发展历程
1.初始探索:唤醒沉睡的文化家底
曾几何时,八坊村和众多传统古村一样陷入发展困局:老建筑年久失修,珍贵文脉渐趋沉寂。转机始于对本土资源的重新审视——当地政府与村民敏锐发现,村中星罗棋布的古书院、学宫等建筑,恰是不可复制的文化富矿。于是,一场抢救性保护行动率先展开:对13座古书院群、大洪国王宫等文物建筑进行系统性修缮,同时深挖“窦州”古治、书院文化等历史记忆,为每一处遗存梳理出清晰的文化脉络。这场筑基工程,让沉睡的遗产重新睁开眼睛,为后续文旅破局埋下伏笔。
2.快速发展:文旅IP激活流量密码
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催生出系列文旅项目。依托古书院群打造的“宜见窦州”研学体系,以“入泮礼”“古城定向越野”等沉浸式课程,成为亲子与研学市场的热门之选。同步联动飘色、木偶戏、六双花灯等非遗资源,策划节庆民俗活动,让静态遗产变为动态体验。流量数据印证了破局成效:特色项目形成强吸引力,节假日游客量持续攀升,2025年春节单季客流量突破20万人次,知名度与旅游收入同步上扬,古村迎来文旅发展的爆发期。
3.升级优化:从单点突破到全域提质
旅游发展初见成效后,八坊村转向品质提升与业态创新。"窦州古城粤书吧"的落成,既满足村民与游客的阅读需求,更成为展示地方文化与特产的窗口;"八坊沉香夜市街"的打造,让古老制香技艺融入夜经济,延长了消费链条。当地同步启动骑楼街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华侨特色商业街与侨乡文化展馆,将南洋风情与本土文化深度融合。这一系列举措,推动八坊村从单一景点向复合型文旅目的地跨越,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三、项目特色
1.古书院文化体验
八坊村的13座古书院组成了粤西罕见的书院群落,飞檐翘角的建筑肌理间沉淀着千年文脉。这里不仅是静态的历史标本,更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现场——游客穿行于古朴讲堂,能沉浸式体验古代书院的教学氛围。“入泮礼”重现传统入学仪式,书法、绘画等非遗体验课让笔墨香浸润时光,学宫内的科举文化展则生动还原了古代取士制度。这些互动性项目让沉睡的古籍、斑驳的匾额都活了起来,让游客在行走间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与厚度。
2.民俗文化展示
八坊村的民俗画卷绚丽多彩,飘色的灵动、木偶戏的巧趣、六双花灯的璀璨,共同织就了独特的文化标识。每逢节庆,这些非遗技艺便化作流动的风景:艺人们肩扛"色板"演绎空中绝技,木偶在指尖跳出悲欢离合,彩灯映照古街成星河。最热闹当属农历二月初五"年例":千人宴上,炸鱼古、杨桃鸭等传统美味香气扑鼻,席间飘色巡游、戏曲表演轮番上演,村民与游客围坐共欢,在烟火气中沉浸式体验粤西民俗的鲜活生命力。
3.南洋风情体验
八坊村曾是粤西乡亲"下南洋"的重要驿站,村中骑楼街堪称南洋文化的活化石——廊柱雕花带着岭南韵律,百叶窗与拱券又透着东南亚风情,中西合璧的建筑肌理藏着百年侨史。当地政府顺势将其打造成南洋风情文化产业园:修复后的骑楼里,侨乡往事展陈诉说闯荡故事,手信店陈列着咖喱、肉脯等南洋特产,老茶馆飘出的咖啡香与茶香交织。游客漫步其间,既能触摸建筑细节里的文化交融,也能一站式体验南洋风情的独特魅力。
四、发展模式
1.文化引领模式
八坊村以历史文化为核心引擎,深耕古书院、古建筑与民俗文化的保护挖掘,淬炼出独特文旅品牌。通过活化文化吸引力,让游客在观光中触摸历史、在体验中感知底蕴,形成"文化引流—旅游变现"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旅游注入持久动能。
2.产业融合模式
八坊村推动文旅与农业、手工业深度融合:旅游场景中嵌入农产品展销、手作体验,游客赏景品文化时,可带走杨桃鸭、沉香制品等特色好物。产业链的延伸既激活了传统产业,更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实现"一业兴带百业旺"。
3.多方合作模式
构建政府、企业、村民三位一体的合作生态: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基建完善与规划引领,企业深度参与项目投资运营,村民通过民宿、餐饮等业态嵌入产业链。三方各司其职又协同发力,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闭环,让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各方。
五、智库建议
1.守正创新:让文化根基常青
乡村发展文旅需坚守"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原则,先绘好科学保护蓝图。同时通过培育传承人、常态化开展文化活动,让老手艺有人续、老故事有人讲,让文化基因在活态传承中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2.多维融合:拓宽产业发展边界
发展文旅需先做强核心引擎,再推动与农业、手工业深度融合,进而探索康养、体育等跨界联动。让文旅从单一引擎变为渗透生产、生态、生活的血脉,以“一业兴”激活“百业旺”,拓宽空间、提升乡村经济活力。
3.筑巢引凤:激活人才内生动力
乡村发展需筑牢人才基石:既要培育本土“土专家”“田秀才”,通过非遗传帮带、技能培训提升村民参与度;也要以优惠政策吸纳外部人才,培育爱农懂农善经营的新农人群体,为乡村注入持续活力。
结语:深挖本土基因、推动产业共生,凝聚各方合力
八坊村的蜕变,印证了文旅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黄金赛道。从唤醒文化家底到构建产业生态,从多方协同到全域提质,其核心在于把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乡村振兴不必复刻模板,唯有深挖本土基因、推动产业共生、凝聚各方合力,方能让文化有生命力、产业有持续力、乡村有新活力,走出一条经济与文化同频共振的振兴之路。
郭亮:乡村振兴实战派专家,创意经济设计第一人。地道农旅、亮节智库、活德农科创始人。美学与MBA双硕士,管理学哲学博士。躬耕乡村,振兴乡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