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东新闻8月11日电(郑毅)运河汤汤,文脉绵长。在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的法治护航下,这座千年古城正焕发文化新活力,以监督之力打通文旅融合,以民生实事浸润百姓生活——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与山东文旅高质量发展大会举办的双重加冕,见证着这座古城文化春水的澎湃涌动,让千年文脉汇入时代春潮。
立法筑盾,守护文化根脉
2019年1月,《德州市文物保护条例》落地施行,这是德州行使地方立法权后首部文化保护法规。市人大将大运河德州段、苏禄国东王墓等城市文脉刻入法条,三次亮剑执法检查破解人才资金难题,推动成立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全省率先完成文物分布区分级。30余个文保项目守护黄河、运河遗产,多项工作领跑全省。
航拍下的德州运河
今年,为呼应国家部署,市人大数次沿河调研、吸纳全国人大指导意见、倾听民众呼声,结合大运河保护利用工作现状,稳步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今年德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即将实施,为流动的遗产注入法治永恒力。
监督赋能,文旅融合破浪
面对文旅产业“弱散缺”困境,人大监督重拳出击。综合施策推进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及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部署,强化项目带动,总投资50亿元实施黄河、大运河130公里两河连通廊道路网全线贯通,黄河文化博物馆群、乐陵影视城等一批文旅重点项目建成运营,大运河“一廊六片”建设加快实施,初步形成“水上行、岸上游”旅游热线。14条精品线路串联“两河文化”,《山水国潮》《兵出渤海湾》等力作叫响全国,“好客山东·大德之州”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乐陵影视城供图
齐河华林园风景区
非遗保护更见真章。组织代表沉到一线,找准摸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难点、痛点,围绕保护经费不足、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薄弱、传承人老龄化现象突出、资源整合不到位等问题,组成考察组赴省外先进地区学习取经,推动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规划,推动编制专项规划引入社会活水,加强传承人的培养及扶持力度,不断强化公众保护意识,鼓励激发年轻人学习非遗技能的热情和动力。强力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完善非遗名录体系,德城区获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武城县老城镇入选省级文化生态名镇。
民生聚智,文化甘润城乡
“文化需求在哪,人大行动就到哪。”依托12345热线与人大代表“家站室”,民意直通决策层。目前,德州市已初步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级三馆新馆建设即将全面竣工;持续推动优质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不断为群众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切实维护文旅市场繁荣稳定,有效提升全市文化服务效能。
集民意办实事。连续3年将“活跃基层群众文体活动”列入民生实事,市人代会听取并审议民生答卷。市人大不断深化“民生实事与监度计划”结合文章,动态督导民生实事落实落地,推进全市13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提质升级,并全部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12家新增标准化城乡书房试运营,以‘阅读+书店’‘阅读+艺术’等服务形式,点亮书香灯火。盘活基层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基层辖区内的文化公园、城市书房、手造工坊、村史馆等基层公共文化空间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构建城乡一体多元物理文化新空间,为群众提供品质化文化服务,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从法治守护千年遗产,到监督催生文旅融合;从非遗在创新中"破圈",到文化服务浸润街巷——德州人大以立法之刚、监督之韧、为民之情,激活一池文化春水,让州城气象万千。(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