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驼铃遇绿电风车:甘肃的古今交响与2030新图景
一、甘肃基本概况:历史与自然交织的西部热土
甘肃,简称“甘”或“陇”,省会兰州,地处中国西北腹地,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宁夏、内蒙古,西北与蒙古国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节点。全省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2492万人,下辖14个市(州),聚居着汉、回、藏、东乡等55个民族,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共生。
这片土地兼具雄奇与灵秀:既有敦煌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嘉峪关的雄关落日、张掖丹霞的七彩山峦等世界级景观,也有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麦积山石窟的佛国秘境、甘南草原的牧歌风情。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祁连山、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构成其独特地貌,孕育了马铃薯、中药材、葡萄酒等特色物产,更蕴藏着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镍、铜、钴储量居全国前列,风能、太阳能可开发量分别达2.3亿千瓦、4.6亿千瓦,是中国新能源版图的“潜力股”。
二、“十五五”规划进展: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加速奔跑
当前,甘肃“十五五”规划正处于深化编制阶段,省人大常委会已形成“1+8”报告体系,聚焦“七地一屏一通道”战略定位(即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文化旅游康养基地、数据信息产业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向西开放战略通道),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初正式发布。
重大项目与投资亮点:
1. 新能源革命:从“风光大省”到“绿电强省”
规划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达1.6亿千瓦,产值突破2000亿元。重点推进腾格里沙漠600万千瓦风光基地、民勤南湖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资113.5亿元建设皇城抽水蓄能电站,并新增2-3条特高压外送通道(如陇电入川),2030年外送能力预计达4800万千瓦。
2. 交通与基建升级:织密西部枢纽网
庆阳至延安高铁(343亿元)2025年三季度动工,将形成“西安—庆阳—延安”2小时都市圈;“十五五”中期实现市市通高铁,S10张掖至马鬃山高速(114亿元)等工程推动“交能融合”。水利方面,2025年计划完成投资230亿元,推进疏勒河生态补水等1044个项目,总投资超830亿元。
3. 产业集群与创新:激活资源禀赋
目标2030年石化化工、冶金有色产值分别达3800亿、7000亿元,兰州新区新能源电池基地(90亿元)、金昌镍钴新材料基地加速落地。庆阳“东数西算”工程投资超千亿,布局人工智能、智能芯片等未来产业,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将超94%。
4. 生态与文化:守护底色,擦亮名片
投资超百亿打造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整合莫高窟、嘉峪关等52处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治理投入51.66亿元,实施170个生态项目,确保黄河甘肃段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98%以上。
三、2030年展望:丝路古道的新荣光
到2030年,甘肃有望实现GDP突破2万亿元,工业占比超30%,形成新能源、新材料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兰州新区将成为百万人口级高端产业集聚区,庆阳、天水等城市崛起为区域增长极。
能源上,新能源装机占比超70%,成为全国最大绿电输出基地;交通上,高铁覆盖所有地级市,高速公路密度达40公里/百平方公里,向西开放通道功能全面升级。生态上,祁连山国家公园建成,黄河流域生态屏障更加牢固;文化上,河西走廊遗产线路冲刺世界遗产,文旅收入突破2000亿元,成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核心区。
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到新能源基地的风车矩阵,甘肃正以“十五五”规划为笔,在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续写着从历史深处走向未来的壮丽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