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文旅惠民乐民 共享美好生活”——云南省暑期文旅消费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云南省文旅消费持续升温,1月至6月接待游客人次与旅游总花费同比增幅双双突破10%。亮眼数据背后,蕴含着一份更深沉的力量——在“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引领下,云南正将文旅市场的繁荣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动能,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内涵。
文旅大舞台
民族交融的生动现场
全省文旅系统以文旅活动为载体,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悄然播撒于万千游客心中。非遗购物月中,昆明花朝文化节、普者黑花脸节、弥渡七夕天桥歌会等80余场活动次第绽放,五蕴线香、诺邓火腿等40多项“非遗好物”线上线下同步展销。游客指尖触摸的不只是商品,更是各民族共享的厚重历史与智慧结晶,无形中强化着“我们共同创造”的归属感。新剧(节)目展演中,24台新创剧目深情演绎着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等共同历史记忆,在艺术共鸣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这个暑期,云南精心铺展了一张“主客共享、民族共乐”的文旅大网。以“遇见云南·清凉一夏”为主题,320余项群众文化活动如繁星遍布云岭大地——民族特色广场舞跃动起团结韵律,“四季村歌”展演传递着山水同音,国门歌会唱响了边境和谐,民族团结进步大舞台更是成为展示风采、凝聚人心的核心阵地。这些活动将优质文化资源送到各族群众身边,搭建起交往交流交融的宽阔平台。“歌声里唱出了同为中华儿女的喜悦交融”是参与活动的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文化焕彩工程让每一次参与都成为增进了解、消弭隔阂的契机,让交往交流交融在润物无声中不断深化。
发展成果共享
文旅红利惠及各族群众
云南文旅消费升级的发展成果,成为各民族可感可及的共同福祉。在文博焕新领域,精心设计的“红色革命类、民族文化类、历史古迹类、生物多样性类”4条博物馆主题游径和1条“滇西抗战文物主题游径”引导青少年领略云南五千年的文明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数亿年的自然史,深度认知脚下这片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土地。夜间经济赋能行动则着力打破时间壁垒,即将推出的“云南之夜”品牌,让各族群众与游客共享流光溢彩的夜晚,在“夜演、夜游、夜购”中拓宽交往时空。
铁路与航空领域的惠民举措,更是打通了民族地区共享文旅红利的脉络。“坐着火车游云南”省内环线旅游列车、“象往号”普惠型旅游列车,以及即将优化的适老化旅游列车,显著提升了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出行便利度。“旅居云南”主题套票、次卡产品持续热销,国际航线不断增开加密,既为海外游客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敞开大门,也让民族地区共享开放发展的机遇。交通网络的完善与服务的普惠性升级,有力践行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文旅消费升级
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
文旅消费升级与民族团结进步在云岭大地同频共振、相得益彰。非遗的活化传承、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惠民措施的精准落地、交通网络的延伸覆盖,每一项举措都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考量,指向一个更深远的目标:在共同的文化体验中深化认同,在共享的发展成果中凝聚共识,在共建的美好生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旅市场的繁荣,展示的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局面。非遗集市上相映生辉的各族手艺,博物馆游径中探寻共同历史根脉的青少年,民族团结大舞台周围响彻云霄的欢歌笑语,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云南最真实、最温暖的生长与绽放。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冯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