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贵州,因为“凉”而“火”了一把。
与旅游景区景点一样接待火爆,藏着“古生物王国”众多宝贝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每天也迎来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8月9日一大早,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检票口便排满了等待入馆的游客。
展厅游客络绎不绝。
游客被丰富多样的化石展品吸引。
“随着避暑游客量的增加,我们平均每日接待游客量超1万人次。”博物馆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6月以来,贵州省地质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量已达38.6万人次,7成以上是省外游客,其中,四川省、广东省、湖南省游客居前三位。
贵州被誉为“古生物王国”,具有丰富的三叠纪古生物化石资源。贵州省地质博物馆馆藏古生物化石、矿物晶体、岩矿标本等各类地质标本超3.1万件,集中展示了贵州独特的地质文化魅力。
博物馆序厅中央,巨大的海百合化石前围满了驻足观赏的游客,大家纷纷惊叹于这形似花朵却实为古老棘皮动物的化石珍品,讲解员生动地介绍它5亿多年前的生存状态及捕食方式,人群中不时发出阵阵感叹。
趁着暑期,广东游客黄女士带着女儿来贵州避暑旅游,其中一站便是贵州省地质博物馆。
“现在,我们对贵州深厚的地质文化和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这里很适合带孩子来参观学习。”黄女士说。
游客参观了解地球生命演化历程。
游客驻足参观。
走廊的5块化石墙前,家长们正带着孩子仔细辨认贵州5个代表性古生物化石群落。在距今6.09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展区,显微镜下的动物胚胎化石吸引了众多小朋友的目光,他们瞪大双眼,好奇地观察着这些200至800微米的“生命密码”。
神秘贵州展厅里,450余件古生物化石标本让游客仿佛穿越到远古海洋世界。体长9.25米的梁氏关岭鱼龙化石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大家争相拍摄这具保存完整的镇馆之宝,讨论着它纺锤形的身体和滤食习性;复原的“海底隧道”内,仿真的鱼龙、海百合等生物模型配合多媒体效果,让游客沉浸式感受2亿多年前贵州海洋的热闹景象,孩子们兴奋地指着隧道电子屏上游动的鱼龙问东问西。
孩子们在化石修复体验区进行体验。
孩子们动手体验化石修复过程。
在化石修复体验区,小朋友们端坐在显微镜下,聚精会神地感受化石修复过程,通过动手实践探索自然科学。
今年暑期,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以“地质+文化+科技”为主线,推出了多个主题科普研学活动,涵盖公益观影、非遗手作、研学体验等板块。同时,为了扩大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等合作,“打包”推出三叠纪化石群研学旅游路线,让地质科普旅游有了“新玩法”。
当前,贵州正加快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申遗步伐,对擦亮贵州地质文化品牌、带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游客在贵州鱼龙化石前参观。
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是由丰富、完整、保存完好的中生代早期化石组成的一系列化石遗址。主要由盘县动物群、兴义动物群(乌沙)、兴义动物群(顶效)和关岭生物群组成,遗产区面积19.97平方公里,缓冲区面积62.46平方公里。
2019年,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进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遗址群发掘的化石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主要种类有海洋爬行动物、鱼类、海百合、菊石、双壳类、腕足类和节肢类等,是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刁理品表示,“加快三叠纪化石群申遗,能不断提升贵州的地质资源优势,通过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让世界更好地认识贵州,让贵州古生物化石绽放新的生命力量。”
多媒体复原的“海底隧道”。
孩子认真观察贵州龙化石。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自然资源,贵州省地质博物馆不断加强科研科普基地建设,建成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化石保护与修复技术研发中心”,与贵州大学、省地质调查院共建“贵州省古生物与古环境全省重点实验室”,完成新增化石发掘点野外调查评价及11处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巡查调研、科普宣传等大量工作,强化古生物化石保护和技术支持。
作为了解贵州自然资源和地质历史的一扇重要窗口,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将加快健全藏品体系和征集机制,建立古生物化石修复与科学研究机制,持续开展藏品预防性保护、养护工作,创新地质文化科普方式方法,让昔日“沉睡”于岩土中的地质资源,转化为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编辑 彭林元
二审 谢巍娥
三审 干江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