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象新闻报道,开封万岁山武侠城今年上半年以6.04亿元营收、超千万入园人次的亮眼数据,成为文旅界现象级存在。80元三日票、日均200场演出、2元矿泉水的“极致性价比”,让其被冠以“旅游界胖东来”的名号。但剥开“网红爆款”的外衣,万岁山的成功绝非偶然,其背后是对文旅本质的深刻洞察,在文化赋能、服务重构与流量转化的三重逻辑下,它不仅创造了一个景区的繁荣,更勾勒出文旅产业转型的新路径。
万岁山的底层竞争力,在于对文化符号的“破圈式”转化。开封作为大宋都城,武侠文化本是散落的历史碎片:《水浒传》的故事传说、开封府的侠义符号、民间武术的技艺传承……多数景区对此的开发停留在“挂标语、摆雕塑”的浅层展示,而万岁山却将其编织成可感知、可参与的“江湖宇宙”。《三打祝家庄》的实景演出不再是简单的剧情再现,而是通过马术特技、烟火特效让观众成为“梁山好汉”的同谋;“王婆说媒”的互动环节跳出民俗表演的窠臼,用幽默台词与游客互怼制造传播点。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抓住了武侠文化的“精神内核”——人们向往的不仅是刀光剑影的刺激,更是“路见不平”的侠义、“大碗喝酒”的洒脱,而万岁山用场景、故事、互动让这些抽象精神有了具象载体。
在商业逻辑上,万岁山打破了文旅行业“高溢价=高收益”的迷思,构建了“薄利多销+体验增值”的新模型。景区内8元凉皮、2元矿泉水的定价,看似“自降身价”,实则是对“景区物价必涨”潜规则的颠覆。这种定价策略背后,是对消费心理的精准把握:当游客发现“不用为基本消费多花钱”,反而会更愿意为特色体验买单。比如为了看《打铁花》租一件披风,为了参与“江湖闯关”买一套武侠装扮。数据显示,万岁山非门票收入占比已达40%,远超传统景区20%的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低价策略形成了强烈的口碑反差:当其他景区因“68元一碗面”遭吐槽时,万岁山的“平价”本身就成了最好的营销,这种“让利于客”最终转化为“客流反哺”,形成良性循环。
服务的“颗粒度”则体现了万岁山对“体验经济”的深刻理解。传统景区的服务往往停留在“安全保障、路线指引”的基础层面,而万岁山将服务延伸到“情绪价值”的供给。比如针对带娃家庭,景区不仅设置免费儿童游乐区,还安排“小丑互动”分散孩子注意力,方便家长休息;针对老年游客,除了无障碍通道,还在演出场地设置“银发专座”;就连“三日票”的设计,也暗藏对游客时间成本的尊重,它做到了不必为赶行程走马观花,可分时段深度体验。这些细节背后,是“以游客为中心”的思维转变:文旅消费的本质是“时间消费”,游客付出的不仅是金钱,更是宝贵的时间,只有让每一分钟都充满价值,才能赢得“愿意再来”的信任。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万岁山重构了文旅产业链的“利益分配”逻辑。景区内的商铺多由本地商户经营,景区统一管控价格但不收取高额租金,而是通过“销量分成”激励商户提升服务;演艺团队中,70%是本地民间艺人,景区为其提供培训和舞台,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盘活了地方文化资源。这种“景区+商户+居民”的共生模式,让景区不再是孤立的“赚钱机器”,而是带动地方经济的“生态平台”。数据显示,万岁山周边的民宿、餐饮从业者中,本地人占比达85%,景区的火爆直接带动周边就业岗位增长30%。这种“火一个景区,活一片区域”的效应,正是文旅产业应有的社会价值。
当下文旅市场正经历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转型阵痛,许多景区手握优质资源却陷入“不温不火”的困境。万岁山的案例证明,文化不是陈列的标本,而是可激活的基因;服务不是附加的成本,而是核心的竞争力;流量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价值的共振。它的火爆与其说是“武侠IP”的胜利,不如说是“用户思维”的胜利。当景区真正站在游客角度思考“如何让他们玩得开心、花得值当”,就不难跳出“门票依赖、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文旅产业的升级,终究需要更多“万岁山式”的探索:不沉迷于“老天爷赏饭”的资源优势,而是深耕“自己做饭”的创新能力;不追求“一锤子买卖”的短期收益,而是培育“细水长流”的长期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个景区都找到自己的“江湖”,让文旅消费真正成为人们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