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车轮滚滚,路网纵横。在河南省辉县市,一场以交通为笔、文旅为墨的融合实践正在展开。
从高速动脉的延伸到乡村公路的织密,从“快进”网络的构建到“慢游”体系的完善,辉县市以路网为弦,奏响了一曲交旅深度融合的时代强音,让南太行的壮美风光与共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大道通衢织经纬,构建全域旅游“黄金廊道”
在“项目为王”理念指引下,辉县市以路网畅通工程为抓手,构建起“外畅内联、多元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2107公里公路如血脉般舒展——108公里高速公路贯通南北、309.7公里国省干线纵横交错、1689.3公里农村公路深入乡野,串联起南太行的奇峰峡谷与共城大地的烟火人间。这些道路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主动脉”,更成为文旅融合的“黄金通道”,让游客“快进慢游”的愿景照进现实。
“过去游客‘进不来、留不住’,如今‘高速环线’让八里沟、万仙山、宝泉等景区实现‘无缝衔接’,‘1小时交通圈’让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现实。”辉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张进朝介绍,境内主要景区已全面接入全国高速网,高速公路已成为撬动文旅经济的“黄金杠杆”,并通过“高速公路+干线公路+乡村道路”三级联动,全市形成“城景通、景景通、村村通”的立体网络,为交旅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高速领航破壁垒,打造“快进”网络新标杆
新晋、鹤辉、沿太行等3条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如同三条钢铁巨龙盘踞太行,6个高速出入口如珍珠般散落山间。宝泉站、八里沟站、万仙山站等景区专属通道的打造,配合景观式贯通路建设,使高速口至景区的时间从1.5小时压缩至20分钟。当车辆驶出隧道,南太行的层峦叠嶂扑面而来,“高速+旅游”的跨界融合,让钢铁动脉成为展示辉县魅力的“第一窗口”。
“现在从郑州出发,1.5小时就能直达宝泉景区,周末游变得像城市近郊游一样便捷。”游客李爱景女士的感慨,折射出高速网络对旅游市场的深刻变革。目前,境内主要景区已全面接入全国高速网,特色旅游“快进”通道初具规模,高速公路正成为辉县市的一张亮丽新名片。
乡道织锦绘长卷,解锁“慢游”体验新场景
在太行山间,一条条特色旅游环线如丝带缠绕。S311、S230等干线公路串联起八里沟、宝泉等核心景区,Y007、Y042等乡村道路则延伸至田园深处。X014丁拍线以彩色标线勾勒艺术气息,黄马线观景驿站让游客驻足品茗,全长58公里的太行云天一号旅游公路更以“十八盘古道”的历史厚重与“樱花景石大道”的浪漫风情,荣获河南省“公路旅游”特色路称号。城乡客运班线与新能源公交车的开通,让“景在路边、路在景中”的诗意触手可及,为宝泉成功创建5A景区注入强劲动能。
沿着黄马线前行,郭兴抗日纪念馆的红色教育、白马峪生态农庄的房车营地、南太行军事体验园的研学基地……一条条公路将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路网经脉贯古今,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在西平罗乡,司西线、涧东线等农村公路串联起红色教育基地与山水休闲景区;北张线、张常线等道路将党建引领的特色旅游线路延伸至田间地头。游客沿着S306、八冀线探访乡村振兴示范点,在特色文旅节、音乐节的喧嚣中感受时代脉搏;沿着S311、孟凤线穿越时空长廊,从孟庄遗址的千年文明到水木孟电碳中和示范工厂的现代科技,从南陈马村的古朴宁静到乡村市集的烟火气息,一路皆是历史与现代的对话。
“路不仅是通途,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辉县市委书记李继游表示,通过“交通+文旅+产业”融合模式,全市将红色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2024年,全域接待游客数量突破19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82.7亿元,旅游企业接待游客数量850.9万人次,呈现了逐年攀升、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交旅融合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方敏、王景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