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14日电 8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斯是东南最名邑——人文余姚的古今映照》的报道。
浙江余姚,斯是东南最名邑——
河姆渡遗址在这里被发现,印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起;阳明心学的哲思从这里辐射四方,“知行合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重要一环;这里又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无数革命志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
两百里姚江,从四明山走来,一路东行,奔流到海,见证了余姚千年的人文魅力。古韵今风,在时间长河下,余姚所孕育出的人文张力,正为这座城市带来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7000年的文明“长跑”
世界人工种植水稻起源地之一、中国最早的榫卯结构干栏式建筑、卓越的原始纺织技术、中国原始舟楫的发源地……
江海激荡的余姚,是中国在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明之光。
50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在余姚首次发现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遗存:出土的大量人工栽培水稻、大片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编织、艺术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进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在长江流域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遗址首次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说。
当晨雾漫过四明山的轮廓,7000年前的骨哨声仿佛从稻浪深处传来。在余姚这片苏醒的土地上,河姆渡遗址不再是玻璃展柜里的沉默文物,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正值暑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游人如织。入口处的大屏幕上,“数字人”阿姆正一一“迎客”。阿姆是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人头骨为依据科技复原而成的,声线空旷而悠远,一问一答对话间,一下子就把游客带进了“执耜而耕”的史前文明。
“隔着玻璃看到7000年前像芝麻般细长的稻谷,真不可思议。”游客孙女士说,我甚至可以想象河姆渡先民的生活场景,他们驾舟捕鱼捞虾,畜养着牲畜,并用原始的织机纺织衣物……
近年来,余姚持续加大对河姆渡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河姆渡文化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外延、扩展,围绕河姆渡文化的探索从未停止。
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用石刀将“双鸟朝阳”的图腾刻在一块小小的象牙上。如今,双鸟浴火而舞的身姿已融入现代配饰和服装之中,余姚本土企业开发设计的一系列文创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更是“圈粉”不少年轻人。
眼下,被寄予厚望的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也正在加快建设。
“产城文旅”深度融合、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遗址公园启动区(一期)项目包含以水体为主的“河姆渡古今自然环境展示园”和原来的室外遗址展示区两大片区,建成后将成为集遗址保护、文化展示、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公园,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史前文化体验,展现了文化赋能经济的强大动能。
优秀传统文化汲古润今
500多年前,一代大儒王阳明出生在余姚,“姚江学派发祥地”这一中华文化坐标自此深深烙印,“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等观点影响甚远。
一条阳明路,横贯余姚城东与西,阳明路靠近西首的地方就是阳明故居。这座已有近600年历史的老宅,历经天灾、战火,早已破败不堪。上世纪80年代末,余姚市政府耗资近亿元对其进行修缮。
随之,中天阁、阳明公园、龙泉山、隐地龙潭等一大批王阳明文化地标整装再现,余姚还建起“阳明史迹档案库”,搜寻王阳明珍贵书迹、手书等,筹办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次国际性阳明学会议……
作为“阳明故里”,余姚多年来持续擦亮阳明文化这张闪亮的“金名片”:高质量开展阳明文化传承系列活动,打造中天阁论道、“吾心自有光明月”中秋诗会、礼贤仪典等传承品牌,从文化研究、文化传播、文化教育到文化产业,不断凝练“精神文化符号”,打造传承阳明文化的新高地。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余姚中学师生会大声诵读王阳明先生的《示宪儿》。余姚中学还通过播放“王阳明名言欣赏”视频、举行“致良知”主题班会、开展“致良知”微型学习课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
用一座城,记住一个人;用一个人,成就一座城。
随着阳明文化研究、传播的深入,天南海北的人也都慕名来到余姚。入夜,漫步余姚老城区,灯火通明的阳明古镇府前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最是吸睛,人们三五成群在这里吹吹姚江风,赏赏阳明景,品尝特色菜。2024年,阳明古镇的客流量达400万人次。
如今,余姚正聚力实施阳明文化海外传播“六大工程”,持续拓展阳明文化海外交流平台和渠道,推动阳明文化元素“出海远行”。
作为余姚助推阳明文化“出海”的载体之一,“宁波市阳明文化海外传习基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方式,开展一系列以“研究弘扬阳明文化”为主题的直播宣介。“我们以阳明文化为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余姚声音,团结凝聚海内外华侨华人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宁波市阳明文化海外传习基地相关负责人说。
“红绿融合”同奔共富
巍巍四明山,滔滔姚江水。余姚的绿水青山间浸润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浙东革命的波澜壮阔,激励着一代代余姚人。
位于余姚的四明山革命老区,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余姚将红色基因转化为精神动力和发展资源,推动红色旅游成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走进坐落在四明山麓的梁弄镇横坎头村,青山掩映、树木葱茏,一条红色旅游公路直通村里。横坎头村,有“浙东红村”之称。浙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浙东区委、浙东行政公署等旧址群就在横坎头村。
当红色记忆在四明山麓激荡交融,这片土地正用文化的力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
“最初的红色旅游仅是静态展陈。”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指着全息投影设备说,数字化技术让红色记忆从历史课本跃入现实,以前游客最多在村里转两三个小时,现在能待上一整天。
放眼整个四明山,茶叶、花木、水果、香榧、竹笋等,既是美景,又是农民致富的产业,红色旅游正带动绿色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
2022年,横坎头村党委与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结对共建,采取“企业+股份经济合作社”机制,由横坎头村提供土地、劳动力,企业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并负责管理运营。如今,植物工厂种植了70余种水培蔬果,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
通过文化与经济结合,余姚推动实现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数据表明,2024年,四明山革命老区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1.96亿元、经营性收入3846.9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35%、4.71%,革命老区群众人均收入达到33800元。
余姚市委书记傅贵荣表示,余姚正努力找准高水平文化“最名邑”建设的历史方位,全面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传承文化遗产、深化以文润城、激活文化基因,以文脉之盛彰显城市特质,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新时代新余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