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漳河谷访古之旅行程过半之时,在离开龙门寺前往回龙寺的途中,我在地图上发现了“红旗渠源头”这样一个标志点。这个源头就位于山西省长治平顺县浊漳河边,是个全开放的路边野生景点,但也正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却是号称“新中国奇迹”的红旗渠之源。是的,红旗渠的源头,不在河南林州,在山西长治。
可能我们这一代对红旗渠不太了解,但是我们父母那辈可是对红旗渠工程诸多细节能做到如数家珍的。这次正好与父母同行,途经红旗渠源头时,他们强调无论如何要下车看看。后来我上网一查,今年正好是红旗渠建成60周年,也是真的巧。
不知大家会不会和我有一样的疑问,就是河南林州建红旗渠这样一个县级工程,为什么要跑到省外来借水?
原来林州常年干旱,地表水匮乏,地下水更是难觅。有资料记载从明朝到新中国成立,林县因大旱绝收30多次,一度严重到发生“易子相食”的人间惨剧。林州人民意识到要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必须打破县域界限去寻找新的水源。经过多地考察,大家把目标锁定在水源稳定的浊漳河。于是改写林州命运的“引漳入林”工程登上历史舞台,也就是后来的红旗渠工程。
向山西借水的要求,很快得到了山西的同意。在与山西相关部门充分协商后,人们最终把渠首引水点定在了山西省平顺县侯壁断下600米处浊漳河右岸,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旗渠源。渠首作为红旗渠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60年2月10日动工,同年5月1日竣工。工程由拦河溢流坝、引水隧洞、引水渠、进水闸、泄洪冲沙闸联合组成渠道引水枢纽,为无调节河道自流引水。
我们看到上方悬挂着“红旗渠源”四个大字的隧洞,就是红旗渠的引水涵洞,是渠源的标志建筑。浊漳河流到这里,因为拦河大坝的影响,会直接进入涵洞再一路流进红旗渠干渠;只有水流特别丰沛的时候,比如我们去的那天正好下过暴雨,河水不仅进了涵洞,还有一部分过了拦河大坝进入了浊漳河下游。
拦河大坝全长70米,宽13米,深3.5米,全部由条石垒砌筑成,它的作用就是阻拦河水,源源不断地将河水送入引水涵洞中。遇到气候干旱的时候,大坝下方的河床就会因为缺水而裸露出来。不过,浊漳河在红旗渠上游还有一个专门管理水资源分配的管理局,水进入红旗渠也会按流量分配,多余部分还要在泄洪口泄入漳河。
1960年渠首建成之后,接下来的十年,堪称创造奇迹的十年。为了建设红旗渠,前后30多万人投身其中,在没有机械助力的年代,人们只能依靠双手用一锤一钎,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修建沿渠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1515万立方米,终于修建了一条主支渠总长达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结束了林县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若把挖出的土石方堆成高3米、宽2米的“长城”,则可以从广州一直延伸到哈尔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漳入林工程不可避免对周边地区及下游地区造成影响,但关键时刻,山西人民以大局为重,毫无怨言积极配合工作。正是这种邻里间相互扶持携手共进的信念,才造就了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
如今红旗渠早已不单单是一个水利工程,而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引水涵洞洞口上方的 “军民共建红旗渠技改工程纪念碑” 静静矗立,见证着那段难忘的历史。
距离红旗渠源所在地不远处,是浊漳河谷八大国保之一的夏禹神祠。大禹在治水十三年里行遍九州山川,足迹多次履及长治上党地区,因此平顺县有多处供奉大禹的庙宇。
其实无论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是为了水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林州儿女,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是一部治水史。华夏儿女对于美好安定生活的渴望,总能克服山川天堑的阻隔,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