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去东北旅游,又一次闻到了记忆中的香瓜味道。这味道,仿佛已经深埋在了脑海中,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自动散发。
此行首站是沈阳,住在启工街地铁站附近。这里属于铁西区,依然保留着老工业区的街道格局与建筑风格。入住当天匆匆忙忙地去了西塔,对宾馆附近周边环境却没有什么发现和感受。第二天一早,打车去了向工街早市,头一次领略了东北早市的热闹与繁华。与网红的小河沿早市相比,向工街早市的参与者更多的是本地市民,一日三餐、日常家居所需的各种食材、用品,在这里仿佛都能一网打尽。走进早市所在的街道没多远,就能闻到香瓜传来的阵阵香气,这是一种只有熟透了的香瓜才有的独特味道,日常超市里常见的各种香瓜与之完全不能相比,只配称其为青瓜蛋子。闻到这股香气,让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希望尽快找到它的来源。
眼前是一辆皮卡,车厢里装满了香瓜,就那么堆在一起,顶部甚至超过了车沿。没有装箱、没有保护网袋,完全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据卖瓜的摊主介绍,香瓜都是自己种的,凌晨刚刚摘下来,随即就拉到早市来售卖,保证个个都是熟透了的好品质。拿起一个仔细闻闻,确实如此,香气中透着一丝甘甜,又似乎蕴含着些许快乐。
也就在那一刹那,记忆中的瓜香似乎由脑海中油然飘出,让我一下子就想起了50多年前的那个夏日,想起了打开父亲办公室文件柜的那一个瞬间,熟透的香瓜味道扑面而来。那是我们一家由铁道兵九师辽阳家属基地搬到赤峰五三后,父亲送给我的第一个礼物,这礼物既能饱腹,又能快乐,让我对陌生的赤峰一下子充满了好感。
时至今日,我仍然愿意承认赤峰是辽宁的赤峰,而不是内蒙古的赤峰。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与不分彼此的风土人情,早已将赤峰与辽西的诸多城市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细说起来,自然有一段当时的历史背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资料,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当年的赤峰属于昭乌达盟,我们的居住环境却看不到多少蒙古族的迹象,完全是一派汉民聚居的农村风光。印象中,当地的西瓜产量不大,香瓜却似乎很多。每到大量上市的季节,总能看到村民们赶着马车到大院门口叫卖。那个时候,诱人的瓜香飘来,着实会吸引很多人。
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好时光,我和修建沙通线的铁道兵叔叔们一起度过。当然,对他们来说生活中充满了苦辣酸甜,但是对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生活中似乎只有快乐。除了上课去学校,兵叔叔会带我去各种玩乐。冬天自制冰车,在半支箭河上风驰电掣;夏天拿着网兜,去田间地头摘瓜打果。雨后的山石下,是翻找地衣的最好时机;雪后的盆下小食,是对饥饿小鸟的极佳诱惑。
或许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香瓜的味道成为我记忆深处的珍藏,时常在不经意间悄然袭来。
后来,在宾馆附近散步,去劳动公园漫游,我才发现这个季节的东北简直就是香瓜的天下,无论是车拉的、摆摊的,还是集市中、马路口,到处都有卖香瓜的吆喝声,行进间,特有的香气不由自主的就会钻进你的鼻孔。这种不期而遇的美好,如同一把温柔的刷子,总在内心最温柔的地方轻轻拂过。
其实,味道只是一种嗅觉,无形无色,也无法触摸。但对很多人来说,味道又不仅仅是一种嗅觉,往往成为人生体验中铭刻的一段难忘时光。
有时候,我也时常会想,与其说这是一种味道,莫如说这是一种记忆,用最理性的物理嗅觉,留存最感性的情绪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