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行业,似乎有一种惯性思维:景区要想获得高收入,就必须大规模投资,打造大体量景区。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探讨一番。
大投资、大规模的景区建设,确实有其诱人之处。从硬件设施来看,大规模建设能打造出宏伟壮观的景观,像斥巨资打造的主题乐园,拥有大型游乐设施,视觉上极具冲击力,给游客带来震撼体验;完备的基础设施,如宽敞舒适的游客服务中心、充足的停车位等,能极大提升游客的便利度。从宣传推广角度,大项目往往容易吸引媒体关注,成为热点话题,引发广泛传播,像一些新建的巨型文旅综合体,在建设之初就备受瞩目。而且,大规模景区能涵盖多种业态,一站式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理论上可以留住游客更长时间,增加消费机会。

但现实中,许多大规模投资的景区却陷入困境。张家界的大庸古城,占地 240 亩,建筑面积 16.55 万平方米,投资规模达 24.43 亿元,定位为文化旅游新标杆,可试营业四年累计亏损超 10 亿元。其设计的 198 间商铺大多关闭,唯一盈利的竟是停车场。类似的还有不少人造古城、古镇项目,前期投入巨大,后续运营却难以为继,造成资源浪费。这些项目失败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调研不足,盲目跟风建设,缺乏对当地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导致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规划不合理、建设周期过长、成本超支等问题,运营时又面临业态单一、管理不善等困境,难以吸引游客持续光顾,更别说实现盈利了。
与大规模景区形成对比的是,一些 “小而美” 的景区正悄然崛起,在有限投资下取得良好收益。湘西惹巴拉土家织锦基地,围绕土家织锦这一非遗项目,通过记录传统工序、培养传承人、开发文创产品、线上线下结合销售等方式,成功打开年轻消费市场,年轻客群复购率达 43%。湖南长沙太平粮仓,保留 93% 原始结构,引入现代商业运营理念,转型为艺术、文创、餐饮一体的商业综合体,改造后物业租金大幅提升,年商业营收突破 2 亿元。这些景区虽投资规模不大,但精准聚焦某一特色文化或体验,以小而精的内容吸引特定客群,通过创新运营模式和深度体验打造,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再看一些乡村旅游项目,利用当地的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以较低投入打造农家乐、民宿、农事体验园等。比如浙江莫干山的一些精品民宿,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机会,投资规模相对景区较小,却一房难求,带动了周边餐饮、农产品销售等产业发展,实现可观收入。还有一些小众的艺术街区,将废弃厂房或老旧街区改造,引入画廊、手工作坊、特色小店等,以独特艺术氛围吸引文艺青年和游客,投入不大却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拉动消费增长。

可见,景区收入与投资规模、规模大小并非绝对正相关。决定景区收入的关键因素,在于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特色体验的打造。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无论是大景区还是小景区,只有深挖当地独特文化,将其融入景观、活动、产品中,才能吸引游客并让其产生消费意愿。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深挖唐文化,通过实景演艺、灯光秀、仿唐建筑等营造沉浸式体验,吸引大量游客,带动周边消费,虽不是大规模投资新建景区,却成为文旅爆款。同时,精准定位目标客群也至关重要。不同客群需求不同,年轻客群追求新奇、时尚、个性化体验;亲子客群注重教育性、趣味性;老年客群偏好休闲、文化类项目。景区明确目标客群,针对性开发产品和服务,才能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消费转化率。
在运营管理方面,高效的运营能降低成本、提升服务质量,增加游客粘性。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优化景区流程;注重服务细节,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能给游客留下好印象,促进二次消费和口碑传播。营销推广同样不可或缺,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能以较低成本扩大景区知名度。如老君山通过短视频平台爆火,起初投资建设后一直不温不火,员工上传雪景视频获得大量曝光,随后景区抓住机遇,动员员工和游客拍摄短视频,制定奖励政策,实现客流量和营收大幅增长。
景区要获得良好收入,并非单纯依靠大规模投资和大规模建设。大投资、大规模景区有成功案例,但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小而美” 景区只要找准定位,深挖文化内涵,创新运营管理和营销推广,同样能在文旅市场中脱颖而出,实现可观收入。对于景区开发者和运营者而言,应根据自身资源、市场需求,理性规划投资规模和景区规模,以打造特色文化和优质体验为核心,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追求大而全。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文旅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