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新村潟湖内,一排排木制船屋漂浮海面,形成了广阔的“海上村寨”。
伴随着“突突”的马达声,一艘穿梭于水道间的渔船将游客送上船屋。迎接他们的,是90后的疍家人郭玉光。
疍家人是我国华南沿海逐水而居的渔民。他们世代以船为家,在海湾水面上扎起渔排,建起木屋,耕海牧渔。
近年来,得益于近海生态修复、社区转型发展与疍家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疍家海上渔排成为热门景点。许多人专程来到这里,逛一逛疍家博物馆,尝一尝非遗美食气鼓鱼粥,住一晚疍家渔排民宿,感受疍家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开始只有4间房,现在已经24间了,”郭玉光笑着告诉记者,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他的渔排民宿早已订光,“一间房一晚能收1000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疍家人有了切身体会。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海南的宝贵财富。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的最强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惜、精心呵护。为了让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含绿量”更足、“含金量”更高,海南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
2018年至2025年6月,海南启动13个中央资金支持和16个省级资金支持海洋保护修复项目,共投26.397亿元,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三亚、儋州、陵水等地均入选全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如今,装扮一新的琼岛正形成人海和谐、共生共荣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要用海,先养海
碧海澄天引客来
海洋生态治理绘就了海南天蓝海碧、绿树成荫的美丽画卷。这里的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空气、河湖和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一流。
海更清了——
位于陵水东南的新村和黎安两处潟湖,集中了珊瑚礁、海草床和红树林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仿佛陵水的“双眸”。潟湖海岸与南湾猴岛毗邻,形成了“低山—沙坝—潮汐汊道—潟湖—海岸”丰富多样的海岸带生态系统,成为海南省最具特色的湿地公园和典型的生态绿肺。
这里也是我国最大的疍家渔村所在地,高峰时有上千户疍家渔排。然而,渔排养殖和周边村庄的过度开发导致资源环境过载,潟湖内出现水质富营养化、生态系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2012年,陵水启动潟湖及周边海域保护修复工作,耦合滨海沙滩修复与红树林湿地保护措施,构建陆海衔接的绿色防护屏障。在保护修复部分渔排、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拆除潟湖内渔排和海上餐厅715户、笼口3.2万个,降低了养殖密度和污染负荷,腾出近万亩水域用于湿地恢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消减陆源污染;采取红树林种植、海草床提质、贝类底播等措施,补种红树林5900亩,增殖放流面积3000多亩。
一系列持续的生态修复措施,折射在不断向好的数据中:风暴潮对沿岸地区的侵袭风险有效降低,黎安潟湖98%以上水域达到一类海水水质,新村潟湖90%以上水域达到二类水质标准,恢复区鱼类和贝类资源量比未修复区高出50%以上,多年未见的海洋环境指示物种——沙虫重现潟湖,标志着水质和底栖生境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水质变好,除了沙虫,还有很多消失的小鱼也回来了。”郭玉光指着波光粼粼的潟湖:“你看这水多清,像玻璃一样,看得见底。”
岸更绿了——
儋州市中北部的儋州湾,绵延新生的红树林如翡翠臂弯环抱海岸。潮汐中,勺嘴鹬的喙尖轻触水面,招潮蟹掘洞觅食,弹涂鱼跳跃起舞。
眼前生机盎然的画面,背后是诸多努力和付出。曾几何时,儋州湾大面积滩涂被用于鱼塘养殖,严重干扰了底栖动物、红树林木及越冬水鸟的生存空间。三叶鱼藤、互花米草等有害生物的入侵,使得成片的红树林枯萎消亡,破坏了红树林生态系统。
2021年,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启动,有害生物防治、海岸滩涂栖息地恢复、退塘还林、海岸带污染治理、智能生态监测系统及科普宣教馆建设六大修复工程的推进,有效改善了周边19500亩区域的生态环境。按照“宜林则林、宜滩则滩、宜水则水”的原则,项目科学选择4025亩宜林区域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营造水域、滩涂、潮沟与红树林等多种生境。红树林面积从746公顷增至1016公顷。
海南是我国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面积约占全国近三分之一。生长在潮间带的红树林,是防风消浪、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海岸卫士”,也是固碳储碳的“海洋绿肺”。近年来,海南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
鱼塘退,红树进,成为海南红树林生态修复的真实写照。
活力更足了——
红树林根系固土、底栖生物净化、鸟类控虫的三维生态链,构建起自循环的滨海湿地生命网络。随着红树林保有量的提升,海南的滩涂生态系统同步焕新。儋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由17种跃升至50种,候鸟种群规模突破7万只,40余种迁徙水鸟在此越冬栖息。
三亚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乘船而行,只见两岸连绵的红树相对而出,繁茂的枝叶间不时闪现鹭鸟的身影。三亚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罗金环告诉记者,一到秋末冬初,美丽的白鹭成群结队在三亚河上飞翔,已成为当地著名一景。
“现在海南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观鸟爱好者越来越多,珍稀鸟种的观测记录也不断上新。”罗金环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今年4月,观鸟爱好者在三亚东岸湿地公园,意外抓拍到的我国特有珍稀保护动物——棉凫。
三亚首次记录到的棉凫。麦笃彬摄
“这是三亚首次记录到它的身影。棉凫是世界上最小的鸭子,在海南消失近百年,直到2021年才在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重新被监测到。”
海南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线上,有着适合鸟类迁徙、觅食、繁殖的良好生态环境,丰富的鸟类资源。除了棉凫,黑脸琵鹭、勺嘴鹬、紫水鸡等珍稀的水鸟,在海南均有记录。
2024年,海南又新增短耳鸮、西伯利亚银鸥、黑叉尾海燕等8种鸟类新记录,野生鸟类名目达到482种。
更科学,更自然
奏响生态和谐曲
做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贵在意识,胜在谋划,重在向科学要答案。
陵水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走出了一条将疍家千年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治理新路。
修复红树林时,利用疍家人对潮汐规律的百年认知确定种植时序,创新堆沙培垄技术,满足不同红树对微地形的差异化需求;修复珊瑚礁时,借鉴传统渔场选址经验选择修复点位,又采用三维打印制作骨架结构复杂的仿生珊瑚礁体;修复海草床时,设置砂袋围堰应对强水动力环境,将海草床的覆盖率从30%提升至50%以上。
黎安潟湖内的海草床。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供图
基于“轻工程、重自然”的修复理念,儋州构建起涵盖盐田、滩涂、鱼塘的三维修复体系。通过微地形重塑与盐田堤坝修复,恢复鸟类高潮位栖息地604亩,深浅不同的水域更有利于不同体型的水鸟栖息繁殖;清退养殖滩涂,恢复滩涂栖息地725亩,退塘还滩417亩,让滩涂重新成为水鸟的重要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此外,建立智能生态监测系统与科普宣教场馆,对水质水文、生态实景、鸟类信息等监测数据进行存储、分析、汇总、展现、报警与信息共享,实现“生态管家”一站式管理。
三亚市强化机构配置,于2017年将市红树林保护站并入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统筹全市资源保护,并划定3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1处湿地公园,将连片生长的红树林纳入生态红线。同时,将红树林保护纳入各级林长清单和网格化管理,实现红树林日常巡查管护全覆盖,并对部分红树进行挂牌保护。
随着海南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大本土苗木培育和供应等基础支撑也提上日程。
儋州湾春马大桥入河口处红树林群落。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供图
在三亚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记者看到,一株被称为“红树大熊猫”的百年红榄李稳稳扎根于滩涂之上。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红榄李一度濒临灭绝。目前,我国仅存14株原生红榄李。
近年来,随着科研团队持续攻关,红榄李人工繁育与回归种植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所长钟才荣团队是其中之一。
“天然红榄李的萌发率只有3‰,现在已经提升到17%,提高了50倍以上。”钟才荣告诉记者,经过十多年的攻关,目前人工培育种子萌发率可达50%。”
百年红榄李。宋梅 摄
红榄李的成功繁育,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钟才荣团队在红榄李原产地开展回归种植,成功种植红榄李2000多株。三亚海棠区的一处试验田里,记者看到,数百株一人多高的红榄李正陆续开花结果,焕发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
今年初,文昌清澜红树林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获批,面积228亩,现保存种质资源75份,涵盖14种红树植物,包括正红树、红海榄、木榄、海莲、角果木、拟海桑、白骨壤、黄槿等红树林品种,为红树林种质资源保存、研发、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科学保护离不开顶层设计。根据今年3月出台的《海南省红树林资源保护专项规划(2024—2035年)》,海南红树林保护进入新阶段,将重点实施红树林营造工程、提质增效工程、保护能力提升工程、科普宣教工程和可持续利用工程等五大工程,分阶段扩大和修复红树林面积,推动红树林资源保护与利用可持续发展。到2035年,全省红树林面积将稳定在7948公顷以上。
求发展,谋福祉
含绿量转为含金量
持之以恒做好海洋生态保护,是为人海谋和谐。而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则是将碧海银滩变成金山银山的深邃思考。
“对症下药”的治理,让海南的一个个“碧海银滩”,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陵水精心打造“一心一环四组团”的文化旅游格局:以新村潟湖为核心,沿湖打造环潟湖旅游带,布局疍家文化体验小镇、红树林湿地研学基地、乡村康养度假区,推动疍家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32平方公里潟湖区域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社区生计转型与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了保护、发展、反哺的可持续循环。
海南疍家博物馆(左:俯瞰图;右:博物馆展厅一角)。王程龙摄
如今,疍家文旅项目深深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2024年,陵水新村、黎安潟湖接待游客165.57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达到9.56亿元;依托独特的气候禀赋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热带水产苗种繁育产业占领了全国85%以上的市场份额;走“上岸”和“下深海”结合之路,渔民合作社建成国内首个黄鳍金枪鱼海上养殖示范基地,成功培育出我国首批人工养殖的金枪鱼;引进短视频制作、电商直播等数字文创项目31个,新注册市场主体150多家,数字经济就此起步;创建生态入股制度,当地村民自愿将红树林和栖息地土地流转出租入股村集体公司后,每年可获得红树林土地租金、每亩1300元的产业项目土地租金收益和收益分红。
陵水新村疍家渔排海上民宿。尹建军摄
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黎安潟湖渔民人均年收入从2019年治理前的3.62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4.33万元。
“陵水方案的优势在于,通过‘退出—转产—共享’,建立了社区利益重构机制。”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罗明介绍,生态资源能够入股分红,激发了村民内生保护动力。“这种将社区从治理对象转化为治理主体的机制设计,为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实施提供了新型社会契约样本。”
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厅长贾文涛表示,陵水实施的NbS方案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整体性思维,通过污染消减、系统修复(红树林、海草床两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疍家文化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全链条干预,构建了“海岸带生态—社会—经济”的协同治理模式。这六大核心措施不仅针对物理环境进行系统修复,更将当地传统文化与社区发展有机融合,形成了热带海岸带综合治理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一实践不仅为我国其他地区海岸带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为全球热带海岸带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
在儋州,重生的海岸线演绎着“绿生金”的现代寓言,儋州红树林的防风消浪功能使沿海社区台风损失降低15%,年节省防灾护岸成本超千万元。随着环岛旅游公路全线贯通,这里成为热门生态旅游点,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产业发展。2024年,儋州市累计接待游客总量1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9.2亿元。
重焕生机的海湾见证着百余户渔民的转型之路,政府推出“海上护林员”“生态导游”等转产方案,昔日船老大化身“红树林卫士”,手持监测仪巡护亲手栽植的幼苗。
随着全社会生态保护的共识持续深化,海南岛沿海生态旅游如火如荼的同时,自然教育同样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儋州红树林湿地开发出红树林生态图谱、鸟类观测手册等特色课程,年均接待研学团队1.2万人次。
儋州湾爱鸟护鸟进课堂。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供图
同时,海南积极探索红树林碳汇利用。2022年,该省首个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交易项目“海口市三江农场红树林修复项目”完成签约,交易碳汇量3000余吨,交易额30余万元。2023年,得益于万宁市在小海开展的退养还滩与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国石油南方石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万宁市签订了相关协议,以110元/吨的价格购置220吨小海红树林的碳汇量。
保护修复的生态资产正通过多种途径,将这条海岸线上的每一片绿叶、每一寸滩涂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
从陵水新村到儋州港,再到三亚铁炉港……沿着1900多公里的琼岛海岸线,一场生态修复的“接力赛”正在继续。
Tips
海南省中央资金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19年海口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
●2020年三亚市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
●2020年文昌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
●2020年万宁市“蓝色海湾”综合整治行动项目
●2021年儋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1年万宁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2年东方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2年琼海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3年三亚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4年乐东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4年万宁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5年陵水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2025年临高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正
在
征
集
2025自然资源新媒体传播案例正在征集(点击查看详情)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 者: 宋梅、尹建 军、苏军
文字编辑:宋梅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