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持续高温天气,位于柳南区航一路东的一处山洞成了市民青睐的避暑地。这个清凉去处并非普通山洞,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州旧机场及城防工事群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飞机库山洞门前吸引不少市民前来纳凉。
这座飞机库山洞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末,是中国军民依托天然山体构筑而成的飞机防护工事。洞内面积约5000平方米,洞口宽14米、高6.8米,进深达200米。洞口向内50米处采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与后方的天然溶洞连为一体,形成了洞穴机库。洞口安装的弧形铁门,能有效抵御重型炸弹的冲击波。
飞机库山洞内部。
如今,洞壁上保留着岁月斑驳的痕迹,地面虽历经修缮,但仍能看出当年军民平整地面时的精心,偶尔可见一些水渍,那是天然溶洞内水汽凝聚的结果。山洞顶部呈穹顶状,其高度和宽度足以容纳当年停放的战机,在没有光线的区域,黑暗深邃,仿佛藏着无数的抗战故事。若往洞里轻轻呼喊,便会听到回声阵阵。
回首往昔,当抗战的硝烟弥漫,这里曾是一片紧张而有序的战斗景象。每当空袭警报拉响,飞行员们迅速奔向战机,地勤人员全力配合,将战机从洞内通过地下跑道与滑行通道快速驶向外部机场。洞内的维修区域灯火通明,技术人员们在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专业的技能和顽强的意志,依靠人力搬运飞机部件,对受损战机进行紧急的保养和检修。
为何要将飞机藏进山洞?市军事博物园副主任王普生解释,这源于其突出的战略优势:飞机库山洞与植被茂密的山脉浑然一体,既隐蔽又具备极强的抗打击能力。抗战期间,面对日军对柳州的多次空袭,中国空军与美国飞虎队将战机停放于此并进行维护。这座可容纳40架战机的山洞,如同坚固的“安全屏障”,有力保障了战机与机组人员的安全,支撑着航空力量持续作战。
飞机库山洞内部。
那么,飞机是如何进出山洞的?据了解,当时军民在改造天然溶洞时,除了平整地面、设置通风口以满足停放和维护需求,还专门修建了地下跑道与滑行通道,将洞口与外部机场相连。飞机库山洞便是通过这样的通道,实现了飞机直接滑入洞内的功能。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飞机部件则需依靠人力搬运。
时光荏苒,到了20世纪80年代,因城市发展规划,这座飞机库山洞曾被改作民用,租给商户存放芭蕉、香蕉等水果,“芭蕉洞”的称呼也由此流传开来。2013年3月,柳州旧机场及城防工事群旧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机库山洞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与修缮。目前,该山洞由柳南区发展和改革局负责管理使用。这座凝结着抗战智慧与国际友谊的山洞,成为见证中美军民并肩抗战的珍贵历史印记。
来源:柳州日报
综合编辑:柳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