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去哪避暑最好?答案里当然会有博物馆。
在宝藏众多的博物馆里欣赏文物,是一大享受。然而作为本地人,长沙的各大博物馆已看过多次,附近还有什么宝藏博物馆?于是我们想到了离长沙仅有四十多公里的株洲博物馆。
中国汽车总公司界碑
株洲博物馆是个综合类博物馆,也就是说,它不限于历史、自然、地质等等单一主题。对于深入了解一个地方,这种综合类博物馆实在是太适合了。如果不是在博物馆里了解这些,我对株洲的印象也就只停留在“湖南一个重要的新兴工业城市”这样的肤浅层面。
展厅
株洲博物馆是值得赞叹的。2020年度,它们推出的“神农福地·株洲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陈列”从全国2.9万多个陈列展览中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优胜奖。四年后的2024年5月18日,株洲博物馆被公布晋升为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株洲博物馆所蕴含的信息,可以说是海量的。我们仅凭个人兴趣重点浏览了部分文物,就已经觉得体验远超预期。面对这样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海,我们的心情就像是在海边捡到几颗好看石子的孩子,内心充满欣喜和无数的期待。
海百合
株洲博物馆,不仅清凉,且相对安静。借着这份美好的心境,我们神游在漫长的时空里,体验着“与历史安静对话”的曼妙感觉。这历史,不仅仅是人类史,它还是自然史、文化史与美术史。
城里有霸王龙
株博最大最霸气的展品,当属恐龙。
进入株洲博物馆的第一展厅,第一个惊吓来自于一只巨大的霸王龙模型。它在幽暗的展厅里熠熠生辉,发出令人惊悚的光。在它身后,则是其他不同品种的恐龙模型。虽然只是模型,却也营造出了远古万龙奔腾的壮丽场景。围绕在恐龙模型周围的,则是株洲与恐龙有关的古生物出土发掘。
白垩纪霸王龙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块白垩纪霸王龙的腓骨化石。腓骨就是小腿外侧的细长骨。只看这块77厘米长的腓骨,就可以想象那只霸王龙有多大了。男性人类的腓骨平均长度为35厘米,霸王龙的腓骨比绝大多数的男性人类要长一倍还多,更何况,它还有着比人类大得多的整体骨架。
白垩纪霸王龙
这恐龙腓骨出土于2008年,出土地就在距离株洲博物馆两公里的东湖小区。当时这里发现了白垩纪晚期恐龙化石群,分布范围10000平方米,化石层厚度达13米,发掘及采集化石226块。专家们认为株洲市东湖恐龙化石地质遗址资源十分难得,是一处典型而丰富的晚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目前经过初步鉴定,有蜥脚龙、鸭嘴龙、虚骨龙、霸王龙、似鸟龙、鸟臀龙(剑龙)、小霸王龙等7种。
霸王龙腓骨
据介绍,发现恐龙化石的大中城市,目前国内外只有株洲。这些恐龙骨埋在有火山熔岩的岩层中,有恐龙灭绝于火山爆发的直接证据。
青铜爵里的家族传奇
湘江流域是中国南方的青铜器出土大区,地处湘江边的株洲,自然也有不少拿得出手的出土青铜器。
父乙青铜爵
株洲青铜器,首推醴陵出土的象尊。然而象尊并不在株洲博物馆,它很早就进入了湖南博物院的收藏行列。株洲博物馆里,如今的青铜重器是一件西周兽面纹铜鼎,出土于渌口区淦田镇。但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一件体积很小的青铜器-——商代“父乙”青铜爵。这件铸有“父乙”“戈”字铭文的青铜器,记录了动荡的远古历史传奇。
鸟饰镈
戈,是古代兵器的名字,也是一个古老家族的名号。戈人以发明制作青铜兵器“戈”而得姓。那么,封地在中原腹地的戈家族的青铜器,为什么会出现在相距遥远的湖南呢?一个合理的推测是:商汤灭夏后,戈人臣服于商,商王朝对夏朝遗族戈人分而治之,将其一部分留在商王朝的中心地安阳附近,一部分迁往商的西部,延续为商王朝的封国“戈国”,为商王国镇守西部边陲。商代末年,纣王暴政,社会间矛盾激化,周武王伐商,商朝迅速瓦解,原本生活在中原的戈人纷纷向外迁徙,戈人青铜器随之分布于各地。
青铜铙
据曾参与父乙铜爵征集的株洲博物馆退休专家饶泽民老师撰文回忆,当时随铜爵出土的还有一件铜觚,可惜因为出土现场的混乱,未能保存下来。但它却印证了一个事实:戈人的确来自于遥远的河南安阳,那个商王朝最后的国都。因为觚爵相配是商代最常见的青铜礼器组合形式,随葬觚爵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墓主人等级的高低。
兽面纹铜鼎
神秘族群的“几何审美”
越人,湖南早期大地上最神秘的族群之一。株洲也是他们的地理分布范围。
他们不是一个明确的民族,他们是中国南方诸多本土民族的统称。关于他们的史料很少,和他们相关的出土文物极为零散。株博历史常设展里的越文化展,是我见过的唯一关于越人历史文物的专题展厅。
越人铜鼎
对于湖南的越人学界一般认为是“百越”中的“杨越(扬越)”,株洲地区在东周时期就生活了众多土著越人。我在这里看到了越人的石器、青铜器与早期瓷器,他们的器物不算精美豪奢,却有着很特别的设计。譬如越人的青铜鼎三足外撇,弯曲且细长,有一种柔性的美感。它们被称作“越式鼎”,系吴越文化在继承本地撇足盆形或罐形陶鼎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的新器形,在百越文化区广泛流行。越式鼎的清新风格和大部分中原青铜器的狞厉肃穆风格很不相同。
株洲陶瓷专题展区
越人的早期瓷器被单独陈列在一个展柜中,可以说是相当重视。这件距今2500年的早期瓷器是株洲陶瓷工业的开端。越人的陶器也极具特色。它们的陶器装饰多拍印有方格纹、圆圈纹、水波纹、曲折纹、云雷纹、米字纹等几何形纹样。印纹硬陶反映了古代越人高超的制陶技术,拍印刻画的纹饰表现了古代越人审美艺术和精神世界。到战国时期,后来的楚人也大量使用这类陶器。印纹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以后,南方出现众多胎质硬、火候高的印纹陶器,称之为印纹硬陶,为南方越人典型的文化特征。
越人使用的早期瓷器
大墓,来自楚国“边城”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走进历史文化一厅,很远就听到《国殇》的巨大朗诵声,令人精神振奋。这是株博的楚文化展厅。虽然株洲在古代算不上是楚文化的南部中心区,但晓塘古城的发掘,却让这里有了不少楚文化的器物。为了更好地展示楚文化的特色,株博直接把一座楚墓搬了过来。
楚墓
这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等级不算低的楚墓。博物馆为此复原了原墓的内部夯土建筑结构和立体剖面,一套楚式的棺椁就放在墓底。椁板为原物,经脱水后被重新拼接在博物馆中展示。厚重的原木堆积起一个复杂而又庄严的空间结构,让人不禁赞叹楚人的空间设计在三千年后仍令人神迷。
贵族墓墓口平面呈“凸”字形,为带长斜坡墓道的土坑竖穴墓。墓葬通长17.4米,墓坑内四壁设三级生土台阶,墓底葬具为两椁一棺。根据墓葬的形制和陪葬品,可以推测墓主人应为楚国驻守在晓塘古城的重要军事将领。
晓塘古城出土古印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晓塘古城在哪里,今天的晓塘古城在茶陵县东北方向,隐藏在罗霄山脉的深处,可以说是湖南比较偏远的一个位置。而在古时,这里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战略要地。在当时,它处在楚越之间的交界线上。也就是说,这里是楚人对越作战的最前线。这里既发现了楚人墓又发现了大量的越人墓。城市的军事功能因此十分明确。
晓塘古城的筒瓦
晓塘古城确定了楚越的边界。在此之前,楚国的东南边境可以到达哪,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专家。晓塘古城,曾经是楚国向东南推进的地方,是防御古代越人的军事堡垒,更是区域的政治中心。
一口井,撑起一个独立展厅
在株博的历史二厅,进门便是一个独立的展区。它的文物主题是醴陵邓光塘两口井中出土的器物。
我们惊讶的是井里居然可以出土这么多文物。两口井,成了一个出土大量文物的小博物馆。井中出土有书写文字的木牍、特制的井券砖、精美的青瓷器以及散落在井中的陶器、竹木器、铜钱、井绳、植物种子等各类器物。把这些文物陈列出来,一段六朝的醴陵生活史就鲜活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邓光塘古井
井里出土的人面纹瓦当,看起来颇有些威武。它们大概是周边房屋倒塌时跌落到井里的。其形制及纹饰多与长沙走马楼一期和郴州苏仙桥出土器物相似,因此,醴陵邓光塘所出这两件人面纹瓦当的年代,很可能是东汉晚期至孙吴初期。人面纹瓦当大多出土于古城址内或现在的市区内(可能为旧城原址)生活的古井、灰坑、地层之中。说明东吴时期,这两口井所在的位置,应是一个区域的中心地带。如此看来,醴陵的中心城区,也是数千年未变。
邓光塘古井发掘照片
井里还有桃核和植物种子,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井的神奇。在南方,饱水且缺氧的环境,往往可以很好地保存有机物,井里因此也保存了六片简牍。这是株洲第一次出土文字木牍。木牍正面第四栏书有“□□□書,子有行事,丑有酒肉事,寅有夫妻事,卯有喜事,辰有行事,□□酒肉事”,这些文字记载的内容主要为当地社会的某些时段禁忌,也是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准则,相当于现今人民所使用的“黄历”。
古井出土木牍
窖藏金银器,战乱中的“时代财富”
湖南是个窖藏金银器大省,省内又以常德和株洲为多。窖藏指的是什么?考古学上,像这样因为战乱、灾难,古人特意藏匿财宝、器物的遗址,也称“窖藏”。那些无法被长途携带的金银细软,就这样被掩埋在了历史的厚土中。因为没有固定的地点,这类文物的发掘,极富偶然性。大多是当地农民在深耕时被发现。
株洲出土窖藏金银器
看着一个个冗长的器物名称和精致的做工,可以推想当时埋藏者是多么富有,而逃难之路,可以想象又是何等仓皇!五千年的漫漫文明史,青山荒野里,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时代财富”就这样被隐藏了起来。
株洲出土窖藏金银器
展柜最上方的一件“步摇”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它美得实在是太醒目了,可以说是窖藏金银器展柜里的一流精品。步摇是什么?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写过:“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步摇就是古时女子头上戴着的有垂珠之头饰,佩戴者行走时,头饰之垂珠随步履之起伏而不停摇曳,所以叫“步摇”。
该步摇由单股的簪杆和簪头饰件两部分组成,簪杆系银制细长柄,簪头由薄银片镂雕成花朵、蝴蝶、大雁、枝叶等造型,再用金丝错落有致地连缀在簪头上。
株洲出土窖藏金银器
它在土里沉默了六百多年,直到1992年9月19日,攸县丫江桥乡河源村老屋场组一村民在自家住宅后院挖土做砖时,将它挖出。同时在罐内的还有金银器50余件,一个时代的财富光华,数百年后终于让我们窥见。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常立军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