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渔的行旅日记,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陕西。
榆林府谷是陕西最北的一个县,其地处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交界,也是黄河流入陕西的第一个县城。
来府谷旅游,大部分游客会沿着黄河游玩。实际上,这座边塞将城骨子里豪情万丈,也藏在一段段长城遗址中……风过处,是千年热血难凉的慷慨悲壮。
今天,我想为你讲述一座传奇的边塞古镇。
它就是——黄甫古镇。
黄甫古镇是我们今人的称呼,历史中,它叫做黄甫川堡,是大名鼎鼎的长城沿线36营堡之一,也是长城进入陕西第一堡。
府谷境内的长城是明代所筑,被称为“边墙”。 明成化年间,蒙古贵族首领毛里孩入境,扰延绥。 成化十年(1474)闰六月,延绥巡抚余子俊奏请朝廷修筑边墙(即明长城),并沿长城设立36营堡,其中府谷设有6营堡,分布为:东村堡、镇羌堡、孤山堡、木瓜园堡、清水营堡、黄甫川堡。
黄甫川堡建在陕蒙交界的群山环抱之下的黄甫川河谷旁,成为防御西部、北部侵袭的边防重地。
因军事而兴建黄甫川堡,后来,也成为蒙汉边境上的一个边贸重镇,成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见证。
因为商贸的繁华,黄甫川堡也有了“金黄甫”的称号。
史料记载,黄甫最繁荣时,有民居大院360座,阁楼280座,每个大院都有自己的发家史和传奇故事。
商贸的繁华引发了黄甫人文的繁荣。《府谷县志》中记载了的一桩人文趣事:黄甫文化繁荣时期,每逢过年户户大门都贴着对联,360家,家家不重复,争奇斗艳,竞出新章,成为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周边众人探访。
如今的黄甫古镇,依黄甫川河而建。镇子中间有一条南北向大街,房舍民居散落两侧。旧时,古镇里有李家大院、魏家大院、王家大院、祁家大院等颇具规模的明清大院,如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是——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中、晚期,距今200多年历史,是榆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中期四合院。
这个李氏家族的第一代李木匠,是清初从米脂迁来黄甫的。传说因偶得“外财”(传时有2个赶骆驼的外地人寄存下一驮羊绒,再没来,后来打开一看全是金银),暴发后经营商业,由于讲究诚信,到其子李锦春时,生意做大,商号林立,几乎包揽了黄甫全部生意,并发展到周边集镇,后生意一直做到内蒙,在包头修建起一公里多长的穿心街,成为当时名震陕蒙的巨富。
到了李锦春这代,李家可谓是家财万贯、富甲一方。有了钱,李家便格外重视对子弟的教育。结果这李家的孩子也争气,长子树德考取武举,次子培德中了秀才,三子裕德于道光二十二年考中翰林院第五十五名,恩赐文举,朝廷旨令其出任南海县令,因尊“后人不得从政”的祖训,未去赴任,在家继续经营商业。
据说,现在的李家后人大都生活在内蒙,尊崇祖训“不从政”,从医从教居多。
李家大院是李锦春历时五年修建而成,大院最初为三进院,现保存完整的有上下两进,共有房屋三十四间。
精美“三雕”艺术,展现了这户昔日陕蒙巨贾的鼎盛财力。
李家大院二楼的书房。
黄甫古镇还有一点皇家旧事,传说黄甫镇的祁家,是明景泰帝朱祁钰的后人隐姓埋名的化名。
明英宗朱祁镇与景泰帝朱祁钰争夺皇位的那段历史或许大家都比较熟悉:简单来说就是明正统十四年(1450)朱祁镇听从宦官王振的建议,亲率二十万大军征讨蒙古瓦剌,结果出现了“土木堡之变”,兵败被俘,弟弟朱祁钰继位。后来朱祁镇被放回,发动政变重登皇位。朱祁钰的后人便逃到陕北小镇黄甫城,改姓“祁”,隐姓埋名定居下来。
时间原因,我们浅逛了一下李家大院便离开黄甫古镇,前往下一站清水转角楼了。如果早知道这段皇族旧事,肯定要循着“祁”姓的线索,去叩一叩祁家大院的旧门,把朱明余音细细听一回……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