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陵(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墓,皇太极是与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朱元璋等比肩的皇帝。清昭陵是难得的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康熙 3 次、乾隆 4 次来此祭祖,嘉庆、道光、溥仪等亦曾亲临祭祀。清昭陵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近些年旅游业喷发式火爆。
网上关于清昭陵的介绍很多,但几乎普遍存在3个问题,包括百度和DeepSeek。一是取舍不当,比如有的介绍清昭陵从正红门开始,有的没有介绍隆恩殿中的暖阁,有的不是为了突出主题随心所欲删减,不能给人以全面的认知;二是介绍不准,比如把望柱和华表混淆,把配殿和配楼混淆,不能给人以科学的认知;三是介绍缺失,比如关于配楼的介绍几乎查不到,不能给人以应该获得的认知。
为了更好地宣传清昭陵(北陵),满足游客和沈阳市民的需要,发展清昭陵(北陵)旅游业,有必要对上述三个问题加以解决,本文为此做了努力。
清昭陵的建筑布局沿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展开,以下按此顺序用图文详解22处景点。
1.下马碑和华表、石狮
位于皇太极广场以北、陵区最南端,是进入陵区的标志,用满、蒙、汉3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满文居中。
过下马碑往北走是华表、石狮、神桥、石牌坊、正红门,每个相距约30米。下马碑和华表、石狮都是东西两侧成对分布。
2.神桥
横跨陵区南部的护城河(玉带河),是连接 “人间” 与 “神域” 的象征性通道。3个涵洞,桥两侧原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
3.石牌坊
采用辽阳青石雕凿而成,浮雕云龙、瑞兽,柱顶蹲踞传说中能上传天意、下通民情的瑞兽“望天吼”。 石牌坊是清代石雕艺术的精品。
4.正红门(陵寝正门)
由三个半圆形红色拱门组成,门楼为单檐歇山式,装饰彩色琉璃构件。中门为 “神门”, 最显贵,浮雕 “二龙戏珠”,供帝后神灵 “出入”,仅大祭时启用。
侧门为花纹图案,东侧为 “君门” 供皇帝通行;西侧为 “臣门” 供大臣使用。现在平时游客进入走君门。
门脊原有宝瓶,取 “保平” 谐音,寓意守护陵寝平安。
门两侧 “袖壁”(龙壁),雕刻五彩蟠龙,工艺罕见,传说有镇妖护陵之效,龙壁构件均有编号,为明清诸陵中少见。
5.东跨院(更衣亭)与西跨院(宰牲亭)
更衣亭位于正红门东侧,宰牲亭位于正红门西侧。
进入正红门后是神道,两侧依次是1对华表、6对石兽、1对望柱和1座碑楼。
6.神道
起点为正红门的中门,终点为月牙城影壁墙,全长约325米。陵寝中轴线,由长条石铺成,是 “神灵行走之路”,仅允许运送帝后棺椁等人员通行,皇帝皇后需另走御路。
为符合 “风水” 中 “一眼望不到头” 的讲究,建造碑楼遮挡视线,避免直接看到隆恩门。
7.华表
华表:在神道南端两侧,柱身为圆柱体,雕刻云龙纹,顶端有蹲兽(朝天吼)和云板,,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基座为须弥座,整体高约9.57米,结构复杂,具有政治和文化意义。
8.石像生
神道两侧共 6 对 12 尊石雕,依次为坐狮、坐獬豸、坐麒麟、立马、卧骆驼、立象。其中“獬豸” 传说能辨别是非善恶曲直,中国古代执法官的帽子就叫獬豸冠,用它作为石像生,以示皇帝的严正无私。“麒麟” 被称为“祥瑞之兽”,头如龙,角如鹿,尾似牛,足似马而蹄圆,全身鳞甲。传说是一种神鹿,常在太平盛世时出现,在此显示出帝王的仁义至圣。“大白”与“小白” 汉白玉雕成,大小与真马比例相同,昂首伫立,马鬃飞扬,尽显 “金戈铁马” 之气。“大白”善于攻破敌阵,可日行五百里。“小白”善于行军赶路,可日行千里。它们立于墓前,永远陪伴主人。
9.碑楼(大碑楼)
两层,四面开门,内立 “神功圣德碑”,高 6.67 米,由北京房山县石材制成,重 10 余万斤。碑额以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由高士奇等撰拟,记载皇太极生平事迹。
碑下由 “赑屃”(龙之九子之首,传说善负重)驮承。
民间传说阴雨天碑背会隐约出现 “仙女” 影像。
10.望柱
望柱在碑亭两侧,柱身截面为多角形,雕刻海棠纹纹,顶部为云纹柱帽,结构相对简洁,具有支撑和装饰意义。
11.果房和涤器房
在碑楼北边,东为沫器房,西为果房。
12.方城
“方城”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轮廊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城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城墙以青砖砌成,门洞两侧有磴道可供上下,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方城最南端是隆恩门,四角有角楼,从南往北依次是东配楼和西配楼、东配殿和西配殿、隆恩殿、星棂门、石祭台和明楼。
13.隆恩门
方城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进深 12.3 米、宽 3.09 米,门楣以满、蒙、汉三种文字竖排刻有“隆恩门”3个大字。隆恩门上建三层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
14.角楼
“角楼”, 建于方城四角,重檐歇山十字脊,黄琉璃铺顶,四面出廊,内外檐下梁坊满施彩绘。大脊正中装饰琉璃宝葫芦,飞檐四角下各坠风铃。兼具防御与装饰功能。
15.东配楼和西配楼
位于方城南侧,为青砖二层小楼(俗称 “晾果楼”),用于祭祀时存放供果。
16.东配殿与西配殿
东配殿:存放祝版(祭祀文书)和制帛(祭祀丝织品),亦可在隆恩殿大修时临时供奉神位。东配殿中现有暖阁和两台轿子,
西配殿:用于 “忌辰” 大祭时诵经超度,为佛事专用场所。
17. 焚帛亭
又名“燎炉”,位于西配殿旁,用汉白玉雕制的小型亭子,亭内有一圆形火池,是大祭时焚烧祝板、制帛以及彩纸和金箔、银箔等祭品之处。
18.隆恩殿
又称“享殿”,是方城乃至清昭陵的中心建筑,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牌位的地方,是祭祀大典的核心场所,以黄琉璃瓦覆顶,四面出廊,殿前月台陈设铜鼎、铜鹿等祭器。
丹陛石刻 “寿山福海”“龙凤合欢” 图案,象征帝后福寿与和谐。
珍稀材质:殿前翡翠玉拜石(祭祀时主祭官跪拜处)为罕见巨型翡翠,半透明且带彩色斑块;台阶用 “白宝石” 铺成,护栏为 “青金石” 雕刻,地面方砖含 “金矿石” 颗粒(阳光照射可见金光),此类材质在清代陵寝中为孤例。
殿内有暖阁,供奉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牌,配备供案、宝座、珐琅炉瓶等祭祀器具。
19.明楼
又称大明楼,位于隆恩殿后方,为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为满、蒙、汉三种文字。内立 “太宗文皇帝之陵” 石碑,标注墓主身份。1937年5月29日,明楼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
20.棂星门和石祭台
“棂星门”,又名二柱门冲天牌楼、照牌,悬山式琉璃瓦顶,方形石柱间有两扇木板隔扇式对开门。
石祭台,长5.9米,宽1.6米,高1.3米,汉白玉雕造,须弥座式造型。祭台上有五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烛台各一对,这座祭台是大祭时“举哀”和献美酒之处。
21.月牙城
月牙形区域,又称 “月牙”、“哑巴院”,高约 6 米,边长约 96 米,北墙有彩色琉璃照壁。可通过两侧磴道上下方城与月城。
22.宝城
“宝城”,又称“罗围墙”、宝顶,是一座圆形的城,城高6米,周长202米,青砖垒砌,上面有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下方为地宫,安葬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的棺椁及陪葬品。
其他
清昭陵除帝后外,还陪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等多位后妃,是研究清代陵寝制度、建筑艺术及宫廷历史的重要实物遗存。(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