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15日讯
青岛市博物馆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青岛格兰德中学 庞云祥
青岛红色文化主题月里,我怀着好奇和同学们走进了市博物馆,走进这里像翻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踏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正厅中央那两尊北魏石佛像。它们高大而庄严,虽历经 1500 多年岁月,却依然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心生敬畏。
参观过程中,我还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从古代的陶瓷器、青铜器,到近代的书画、文献,它们见证了青岛的发展变迁。其中,一些与抗战相关的文物,如战士们使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等,更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走出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次参观,让我对青岛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深知,作为一名初中生,我肩负着传承历史、开创未来的责任。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美丽青岛、强大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
工人文化宫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青岛枣山小学 李金颖
观看完这场红色文艺巡演,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被红色文化的魅力深深折服。
演出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开场,那激昂的旋律瞬间将人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表演者们高亢的歌声,仿佛让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的脊梁,展现出中华儿女坚韧不屈的精神。随后的诗朗诵《诗颂风华》,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将先辈们的光辉事迹娓娓道来,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萨克斯独奏《走向复兴》则以悠扬而坚定的曲调,传递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决心,令人热血沸腾。
吉他演奏合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更是用动人的旋律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守护之情。当全体演员合唱《歌唱祖国》时,全场气氛达到高潮,那熟悉的旋律让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自豪与骄傲。这些节目通过丰富的艺术形式,将红色历史从书本搬上舞台,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体会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身边的孩子们时而屏息聆听,时而跟着节奏轻拍手掌。一位家长悄悄对孩子说:“这些叔叔阿姨演的,就是课本里写的英雄故事。”我忽然明白,红色文化的传承从不需要刻意说教。当艺术将历史具象化,当旋律让精神可感知,信仰的种子便会自然扎根在年轻心灵中。正如那位激动的学生所说,这种感动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直抵内心的力量。
离场时,剧场外的阳光格外明亮。这场巡演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从不是封存的历史,它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火炬。那些在烽火中淬炼的坚韧、在奋斗中凝聚的团结、在奉献中彰显的忠诚,如今依然是我们前行的动力。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我们既要铭记历史中的精神密码,更要在平凡的生活中践行这份信仰——或许是认真做好每一份工作,或许是坚定守护每一份责任,或许是像传递接力棒一样,把这份感动讲给更多人听。
这场巡演给我带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让我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同时,也激励着我要继承和发扬红色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担当,积极进取。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我将以红色精神为指引,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大鲍岛里院记忆博物馆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青岛第二十六中学浮山校区 王梓添
走进青岛大鲍岛里院记忆博物馆,斑驳的砖墙和凹凸的石板地面,仿佛在诉说着青岛里院悠久的烟火故事。栩栩如生的数字影像,精心还原了老青岛的街巷风貌和邻里温情。
随着讲解老师的步伐,我一边聆听故事,一边沉浸式体验岛城百年的市井生活。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让我循着岁月的轨迹穿越到百年时光里。
在里院生活场景复原区,我遇见了一位来自哈尔滨的小游客。她好奇地询问那些老物件的用途,我便将研学中学到的知识讲给她听:煤油灯下的夜读、公共厨房里的烟火气、天井里的市井温情......说着说着,我发现这些红色记忆不再是一件件普通陈设的展品,它们已经在里院生活的人们手中鲜活了起来。
那位小游客竟然听得入迷,她说:“青岛的景色美,历史故事更精彩,我太喜欢这里了!”看着她开心的模样,我特别自豪。
从早期商铺开放时,第一批劳工入住里院的艰辛,到里院诞生第一批万元户的幸福时光,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的场景仿佛一帧帧重现在眼前。我在“时光照相机”面前流连忘返,因为它就像一台时光穿梭机,载着我穿越每一个温馨的生活场景。
通过对青岛里院文化的记忆探寻,我更加热爱青岛,我也要向老一辈建设者那样,为建设更美的家乡而努力。
离开时,阳光下的里院,被镀上了一层金辉。我忽然明白,红色传承不是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要让每个年轻人都能在这些时空印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奥帆博物馆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青岛银海学校 马浩洋
今天的奥帆博物馆之行,简直让我挪不开眼。展厅中央那艘奥运帆船模型,长度快赶上我们教室的前后墙了,白色帆布上的彩色纹路,远远望去就像给大海系了条时髦的围巾。讲解员说,当年运动员们就是驾驶着同款的帆船,在青岛的海域展开激烈角逐的,光是想想那场景就觉得特别振奋。
墙上的照片记录着运动员们的瞬间:被海风打乱的头发,晒得黝黑的皮肤,手上厚厚的茧子,可他们握着帆绳的样子格外坚定,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不用问也知道,他们背后肯定付出了无数个日夜的练习,才能在赛场上那么从容。
走出博物馆,望着眼前辽阔的海面,我在心里悄悄定下目标:等我长大了,一定要驾驶真正的帆船在海上航行。我要像那些运动员一样,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都不退缩,稳稳地握紧帆绳,让船儿在浪尖上穿梭。说不定将来,我也能站上领奖台,让国旗为我升起呢!
现在的我,得好好吃饭锻炼,把身体练得棒棒的,同时认真学习各种知识。相信多年后,青岛的海面上,一定会多一个勇敢的水手,那就是我!
康有为故居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青岛市李沧区海诺学校初中部 杨芮宁
2025年8月,踏入康有为故居那扇古朴的木门时,午后的暖阳正轻柔地洒落在书房的旧书桌上。玻璃罩下,《新学伪经考》的手稿纸张泛黄,其上字迹虽显潦草,却似蕴含着磅礴力量,仿佛要冲破岁月的尘封 —— 这便是百年前,那个试图撼动旧时代、开启新篇章之人留下的温度。
“大家看这书桌,” 讲解员的话语,将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康先生常常在此伏案写作至深夜,长久的烛火映照,蜡泪层层堆积,把桌面都浸出了痕迹。” 我定睛凝视那些深浅不一的凹痕,刹那间,眼前光影仿若摇曳变幻。倘若此刻,康有为先生转过身来,看到我们身着青岛二中校服的模样,会不会深感惊讶与新奇呢?
故居的展柜中,书信最是触动人心。在致梁启超的信里,“变法固难,守旧更危” 这八个字被重重圈点了三次,笔墨浓重,仿佛能穿透纸张。看到此处,我不禁回想起历史课堂上,围绕 “改良与革命” 展开的激烈争论。原来,百年前先辈们面临的艰难抉择,时至今日,依旧深深叩问着我们的心灵。而当看到康有为先生晚年所书 “青岛气候宜人,学子应发奋” 时,我下意识地挺直了脊背,内心涌起一股使命感。
参观结束,离开故居时,庭院中的海棠树枝叶繁茂,浓绿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海棠花多在春季绽放,此时虽无花瓣可赏,却能感受到枝叶间蓬勃的生机。我忆起康有为先生所言 “变者,天道也”,心中豁然开朗:我们正站在先辈曾眺望过的土地上,既要铭记他们未竟的理想,更要凭借自身的智慧与努力,探寻新的答案,勇敢迈向未来。或许,这便是传承的意义 —— 以青春之躯,以坚定步伐,去丈量先辈们曾仰望的浩瀚星空,续写时代的崭新篇章。
大鲍岛里院记忆博物馆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青岛第三十一中学 姜牧蕊
周六,我和小伙伴们一起走进了大鲍岛里院记忆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由超过百年历史的 “同兴里” 老建筑改建的,一进去,就像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
一楼文史展区,有好多珍贵的老照片、文献资料,还有老物件。听讲解员说,里院是青岛特有的建筑,融合了东西方文化。从早期商埠开放,第一批劳工住进来,到后来诞生了第一批万元户,这里面的故事可多啦!我看到了老式收音机、缝纫机,还有各种老证件,这些东西我只在爷爷奶奶家见过几件,一下子看到这么多,太新奇了。
上到二楼,就像穿越回了过去的里院生活。一间间复原的屋子,有共用的厨房,墙上挂着旧日历,还有小朋友玩的弹珠、铁皮青蛙。我仿佛看到了以前的小朋友在院子里嬉笑玩耍,邻里之间热热闹闹地唠家常。在这里,我还知道了里院的天井能采光通风,让整个院子亮堂堂。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和青岛红色历史相关的展区。通过照片和老物件,我了解到青岛在革命岁月的重要贡献,先辈们太了不起了!
走出博物馆,我还回味着刚才看到的一切。这次参观,让我对青岛的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后我要把这些有趣的故事讲给更多小伙伴听,让大家都知道青岛的里院有多特别!
明月海藻世界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青岛枣山小学 任春合
在2025年青岛市红色文化主题月的浓厚氛围中,我进入明月海藻世界,开启了一场跨越历史与科技的精神之旅。这座融合海洋文化与红色基因的研学基地,用 “小海藻” 的传奇故事,为我们编织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奋斗图景。
踏入党建文化广场的 “时代记忆长廊”,泛黄的历史照片与鲜活的实物展品交相辉映。从青岛早期工业的艰辛起步到现代海藻产业的崛起,每一幅画面都在诉说着 “实业救国” 的红色脉络。特别令我震撼的是 “中国海带之父” 曾呈奎院士的生平展陈 —— 他在艰苦条件下攻克海带养殖技术,让 “蓝色粮仓” 成为现实,这种 “耕海泽农” 的科研精神,正是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在海藻部落的沉浸式体验中,显微镜下,海藻细胞的微观世界与曾院士实验室的复刻场景形成时空对话,让我深刻理解 “科技自立自强” 的时代内涵。最难忘的是 “海藻酸钠晶球制作” 实验:当白色粉末遇水凝成晶莹球体,讲解员告诉我们这种材料曾用于战地医疗敷料,瞬间让冷冰冰的化学知识有了温度。
走出场馆时,夕阳为海藻世界镀上一层金色。回望党建文化广场上 “向海图强” 的雕塑,我突然明白:红色基因不仅存在于历史课本,更流淌在每一个为民族复兴奋斗的产业血脉中。正如海藻从亿万年的生命演化中汲取力量,我们新时代少年也应在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中,传承先辈精神,让红色基因在创新实践中绽放新的光彩。这场研学之旅,不仅是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淬火 —— 它让我懂得,真正的红色传承,是将历史的厚重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答卷。
青岛总督府旧楼遗址博物馆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平度市第九中学 刘昉烨
踏入青岛总督府旧楼遗址博物馆的瞬间,仿佛推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这座由德国建筑师设计的花岗岩建筑,历经殖民风雨与时代变迁,如今以 “红色基因库” 的新身份,在 2025 年青岛市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中,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立体的近代史教科书。
在专题展厅,泛黄的《人民日报》号外与办公场景的复原模型交相辉映。
走出博物馆时,夕阳为穹顶的青铜风向标镀上金边。回望这座见证过殖民压迫与民族觉醒的建筑,我忽然明白:红色基因不仅存在于历史课本,更镌刻在每一块砖石、每一道裂缝中。正如博物馆外墙的花岗岩,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坚固,我们新时代少年也应在历史的淬炼中,将先辈的抗争精神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华章。
红景新区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青岛市李沧区海诺学校初中部 崔绍琛
踏入红景新区核心区的瞬间,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理想交织的时空熔炉。这座由百年国棉二厂旧址改造而成的红色文化地标,以 “真理的力量” 为脉络,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阔历程,编织成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图谱,在 2025 年青岛市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中,为我们开启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
在马克思主义真理馆的 “时空隧道” 里,泛黄的《共产党宣言》首版译本与动态历史影像交相辉映。学习馆的沉浸式体验更令人耳目一新。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互动展厅,我们戴上 VR 眼镜 “走进” 延安窑洞,通过手势操控翻阅《实践论》手稿;最难忘的是 “工业血脉” 展区:原棉纺车间的巨型齿轮装置与电子屏联动,当我们推动齿轮时,屏幕同步呈现青岛工人运动史 —— 从 1925 年四方机厂大罢工到新时代产业工人创新成果,齿轮转动的机械声与《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共振,让我们深刻理解 “劳动创造历史” 的真谛。
建筑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红色教科书。主展厅保留的旧厂房钢梁上,斑驳的 “抓革命促生产” 标语与现代 LED 灯带交织,诉说着不同时代的奋斗印记。在 “初心广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青铜雕像凝望着远处的胶州湾,基座上 “为人类工作” 的铭文在阳光下闪烁。
走出红景新区,暮色中的老厂房外墙投射着 “真理的力量” 主题灯光秀。回望这座见证过工人抗争与理论创新的建筑,我忽然懂得:真正的红色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正如马克思主义真理馆顶部旋转的 “信仰之环”,我们新时代少年当以真理为罗盘,在科技与历史的交融中,将先辈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前行的动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属于我们的真理篇章。这场研学之旅,不仅是知识的淬火,更是精神的洗礼 —— 它让我坚信,真理的光芒,终将照亮每一代追梦者的远方。
山东大学博物馆红色场所实地体悟研学感悟
青岛市李沧区海诺学校 王贝拉
踏入山东大学博物馆,百年校史的红色年轮在光影中徐徐展开。作为 2025 年青岛市红色文化主题月的研学站点,这座展馆以 “学术报国” 为主线,将真理的火种与奋斗的足迹编织成立体的精神图谱。
在 “觉醒年代” 展区,1931 年学生卧轨请愿的火车票实物泛着岁月的光泽,AR 技术重现了杨希文等 179 名学子为抗日请愿的悲壮场景。隔壁展柜里,海鸥剧社的煤油灯与剧本手稿静静陈列,俞启威等进步青年用话剧唤醒民众的故事,通过全息投影在我们眼前上演。
最动人的是 “精神接力” 互动区。全息投影中,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慷慨激昂,与抗疫先锋马承恩的日记影像交相辉映。当我们戴上耳机参与红色家书诵读,先辈的嘱托仿佛穿越时空直达心底。
离馆时,夕阳透过穹顶洒在 “为天下储人才” 的校训石刻上。我忽然明白,山大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一代代人的血脉。这场研学让我们懂得,新时代的青春答卷,要以真理为笔、以奋斗为墨方能写就。(本网记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