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昌:傈僳风情绘就的 “凤凰城”
原始尺寸更换图片
p9-flow-imagex-sign.byteimg.com
在四川省西南部的攀西高原边缘,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小城如明珠般镶嵌在安宁河谷地。它便是德昌县,这座海拔 1300 米的城池,因城郭形似展翅的凤凰,自古便有 “凤凰城” 的美誉。而让这只 “凤凰” 焕发出独特神采的,正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傈僳族儿女 —— 他们用绚丽的服饰、奔放的歌舞、古老的习俗,为德昌的山水人文注入了滚烫的生命力,让这座凤凰城在岁月流转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民族印记。
凤凰城的傈僳密码
德昌的傈僳族,是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傈僳族先民便沿着金沙江、雅砻江流域迁徙至此,在崇山峻岭间开辟出世代栖息的家园。如今,全县 1.2 万傈僳族人主要分布在金沙、南山、茨达等乡镇的深山中,他们的村寨多建在海拔 2000 米以上的山腰,青瓦木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如阶梯般铺展,与云雾缭绕的山林构成一幅原始而静谧的画卷。
走进傈僳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玉米串与辣椒串,金黄与火红在阳光下交织成热烈的色彩,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傈僳妇女身上那身堪称 “行走的彩虹” 的传统服饰。她们头戴用红、黄、蓝三色绒线织成的包头,包头边缘缀着数十枚银泡,行走时叮当作响;上身穿着无领对襟短衫,袖口和衣襟绣满了八角花、蝴蝶纹等吉祥图案,下摆处还垂着数条彩色飘带;下身则是百褶长裙,裙摆用红、绿、蓝、紫等七色布料拼接而成,如同将彩虹裁成了裙裾。
“这套衣服要做整整三个月呢。” 在金沙乡黄草坪村,72 岁的傈僳族老人密付才一边展示着孙女的嫁衣,一边介绍道。她手中的刺绣针在靛蓝色土布上穿梭,每一针都凝聚着祖辈传下的纹样密码。傈僳族没有文字,服饰上的 “狗牙纹”“火塘纹”“弓箭纹” 便成了历史的载体 —— 狗牙纹象征着狩猎时代的伙伴,火塘纹记录着家族聚集的温暖,弓箭纹则诉说着先民抵御外敌的勇敢。
在德昌县傈僳族文化传习所,珍藏着一件百年前的男子 “麂皮囊”。这件用麂子皮缝制的挎包上,用熊胆粉绘制的太阳图案依然清晰。传习所负责人沙马伍各说:“傈僳人相信太阳是父亲,月亮是母亲,麂皮囊里装的不仅是干粮,更是对自然的敬畏。” 如今,这种敬畏已化作独特的生态智慧 —— 傈僳村寨至今保留着 “神山”“神树” 的禁忌,禁止砍伐百年以上的古树,这种朴素的环保理念,让德昌的森林覆盖率始终保持在 68% 以上,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
歌舞里的生命欢歌
“阿依 —— 嘿!” 当夜幕降临在南山乡傈僳村,三弦琴的欢快旋律便会在村寨上空响起。身着盛装的傈僳男女围着火塘跳起 “蹢脚舞”,他们双脚交替踏地,发出整齐的 “咚咚” 声,配合着三弦的节奏左右摇摆,歌声如山谷清泉般清亮。这种起源于狩猎时代的舞蹈,原本是猎手们庆祝丰收的仪式,如今已成为傈僳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蹢脚舞的步伐藏着祖先的智慧。”65 岁的民间艺人阿候拉则是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他的三弦琴已有 40 年历史,琴杆上刻满了细密的纹路。“你看这个‘三步一踢脚’,模仿的是追赶猎物时的脚步;那个‘转身甩臂’,是射中猎物后的欢呼。” 在他的指导下,村里的年轻人每周都要聚集排练,最小的学员只有 8 岁。2014 年,德昌傈僳族蹢脚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候拉则带着队伍走进了央视舞台,让全国观众领略到这种舞蹈的原始魅力。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傈僳族的 “阔时节”,也是德昌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全县的傈僳族人都会聚集到县城附近的黑龙潭畔,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清晨的祭山神仪式上,毕摩(祭司)身着黑色法衣,手持铜铃和经幡,用古老的语言祈求风调雨顺。正午时分,“上刀山、下火海” 的绝技表演总能引来阵阵惊呼 —— 傈僳汉子赤脚踩在锋利的刀梯上,一步步攀登至顶端,又在燃烧的炭火堆里从容行走,脚掌却毫发无伤。“这不是魔术,是勇气与信仰的考验。” 表演者俄底木呷说,每次表演前都要沐浴更衣,默念祖训,“心里装着祖先,脚下就有力量。”
阔时节的高潮是 “赛歌会”。男女老少围坐成圈,即兴对唱傈僳山歌。这些歌谣没有固定的歌词,却有着严谨的格律,从天文地理到柴米油盐,皆可入歌。年轻男女尤其喜欢通过对歌传情,男方唱道:“高山木叶堆成堆,想摘木叶怕刺勾;想唱情歌怕妹嫌,心像小鹿撞胸口。” 女方便回唱:“高山木叶青又青,妹在坡上听歌声;歌声落在妹心上,好比春雨润花魂。” 歌声里的真挚情感,让山间的清风都变得温柔。
在德昌中学,傈僳族文化已走进课堂。音乐老师李梅将蹢脚舞的节奏改编成课间操,学生们踩着 “咚咚” 的节拍舒展身体,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很多汉族学生也跟着学,他们说跳起来特别解压。” 李梅说,这种文化交融让校园充满了活力。如今,德昌县已建成 12 所民族文化传承学校,培养了 300 多名青少年传承人,让古老的歌舞在青春的血液里继续流淌。
舌尖上的山野馈赠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傈僳族的饮食文化,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在德昌的傈僳村寨,餐桌上的每一道菜都带着山林的气息,从采摘到烹饪,处处体现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傈僳妇女便背着竹篓上山了。她们熟悉每一种野菜的习性 —— 春天采香椿、蕨菜,夏天摘木耳、竹笋,秋天挖虫草、松茸,冬天则收集松果里的松子。“这些都是山神的礼物,不能多采,要给它们留种。”58 岁的曲莫阿支一边采摘着岩缝中的石花菜,一边念叨着祖辈的教诲。这种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藻类植物,富含氨基酸,用泉水洗净后凉拌,口感脆嫩,带着山涧的清冽。
傈僳族的餐桌上,肉食以腊肉和野味为主。他们腌制腊肉的方法十分独特:将猪肉切成大块,用盐、花椒、辣椒面腌制三天,再挂在火塘上方熏烤。火塘里烧的是青冈木,烟雾中带着木材的清香,熏出的腊肉色泽金黄,肥而不腻。而最具特色的 “漆油鸡”,则是用漆树籽榨出的油脂烹饪的土鸡。这种油脂初尝微苦,回味却异常香醇,据说有驱寒祛湿的功效,但汉族人大多不敢尝试,因为漆油可能引起过敏。
在茨达乡的傈僳人家,主人会用 “转转酒” 招待客人。一只竹筒酒杯在宾客间传递,每个人都要喝上一口,象征着不分彼此的情谊。下酒菜通常是烤乳猪和 “手抓饭”—— 糯米混合着鸡肉、火腿、花生等食材,用芭蕉叶包裹蒸熟,打开时香气扑鼻。吃的时候不用筷子,直接用手抓着吃,豪放的吃法尽显傈僳族的热情好客。
如今,德昌的傈僳族美食已走出深山,成为当地文旅产业的 “金字招牌”。在县城的 “傈僳人家” 餐馆里,来自成都的游客王女士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漆油鸡:“刚开始有点怕,尝了一口就停不下来,这味道太特别了!” 餐馆老板沙马阿果说,每年有上万名游客来这里体验傈僳美食,带动了周边村寨的农产品销售,“光是腊肉,去年就卖了 5000 多公斤。”
凤凰展翅的新图景
“以前住的是茅草房,走的是泥巴路,现在盖起了小洋楼,汽车能开到家门口。”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金沙乡黄草坪村村民阿说木果难掩激动。他家的二层小楼外墙贴着瓷砖,院里停着一辆面包车,屋内彩电、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德昌县近年来实施的 “彝家新寨” 建设和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德昌县依托傈僳族文化资源,打造了 “傈僳风情旅游区”,修建了游客接待中心、民族文化广场、徒步栈道等设施。黄草坪村还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28 户村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统一接待游客。“去年暑假,民宿天天满房,我家光住宿收入就有 3 万多。” 阿说木果笑着说,他还在合作社的培训下学会了用手机接单,“现在城里人喜欢原生态的东西,我们的老手艺也能赚钱了。”
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德昌县始终坚持 “保护为先” 的原则。在南山乡傈僳文化生态保护区,所有新建房屋都必须保留木楼、飞檐等传统元素;传习所定期举办刺绣、三弦琴等培训班,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县财政每年安排 500 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这种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的理念,让傈僳族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2023 年,德昌县傈僳族风情旅游区接待游客 8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 4.5 亿元,带动了 3000 多名傈僳族群众增收。更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 ——90 后姑娘沙马阿依放弃了在成都的工作,回到村里开起了网店,专卖傈僳族刺绣制品,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小伙俄底拉则组建了乡村旅游车队,用自己的越野车带游客体验 “高山探险”,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凤凰城” 的翅膀,正因为傈僳族文化的滋养而更加矫健。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德昌县城的凤凰山上,傈僳村寨的炊烟便与县城的高楼剪影交织在一起,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和谐共生。那些跳动在服饰上的纹样、回荡在山谷里的歌声、飘散在空气中的酒香,共同编织成一幅鲜活的民族画卷,让这座千年凤凰城在新时代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