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在我国南海之滨的珠江口东岸,深圳像一只展翅的大鹏,用四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渔村到国际都市的蜕变。这座简称“深”、别称“鹏城”的大城市,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创造了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也赢得了“中国硅谷”的美誉,如今的深圳,早已是高楼如林、车水马龙的现代化范本,始终涌动着蓬勃的活力。
但提起深圳,总有人带着些许偏见:“历史太短,没什么底蕴,不过是座‘赚钱城市’。”的确,比起省会广州的千年商都,深圳的发展史不过四十余年,本土文化的印记似乎淡了些。直到前段时间我与朋友漫步深圳,偶然听说这座年轻的城市里竟藏着一条“老街”,好奇心顿时被勾起。
这条老街便是位于深圳传统市中心罗湖区的“东门老街”,全称为“深圳东门商业步行街”。坐地铁到“老街”站,在地铁站出口外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很快就能看见一块写着“东门老街”的牌坊。当地人说,这里可以算是深圳的“原点”——明清时期,这里便是连接广州与香港的重要墟市,名叫“深圳墟”,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在此汇聚,中西文化在此碰撞,骑楼商铺里既卖广式烧腊,也摆着西洋钟表,码头边的船运不仅载着货物,更载着南来北往的故事。
还有人说,深圳的“根”主要有两个:古代在南头古城,近代则在东门老街。1979年深圳设市时,“深圳墟”便是最早的城区核心,如今的深南大道从这里延伸,第一家百货商场在这里开张,第一批来深打拼的人在这里租下第一个摊位,等等。可以说,东门老街是深圳从“墟市”到“都市”的见证者,那些斑驳的骑楼墙面上,至今还能找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招牌印记。
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东门老街,却难免有些“出乎意料”。想象中的古色古香已经被热闹的商业气息取代:街道两旁是密密麻麻的商铺,卖着平价服装、特色小吃、电子产品,喇叭里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曾经的广府骑楼被改造成了现代商铺,只有少数几栋保留着雕花的窗棂和女儿墙;人流中大多是年轻的游客和购物的市民。难怪有游客坦言:“本以为在这里能找到些历史的痕迹,没想到和普通商业街差不多,甚至有些杂乱。”
但对许多“老深圳人”而言,东门老街藏着独有的情结。一位1990年来深打拼的阿姨说:“当年我揣着500块钱来深圳,就在东门租了个小摊位卖袜子,每天踩着三轮车进货,累了就在路边吃一碗5块钱的米粉。现在摊位早就没了,但每次来东门,还是能想起那时候的冲劲。”
或许,深圳东门老街的“老”,从来不在于建筑的新旧,而在于它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它记录着深圳最朴素的起点——没有高科技的光环,没有摩天楼的气派,只有一群普通人用双手创造生活的热忱。如今的它或许不够“精致”,甚至有些“接地气”,但正是这份不刻意雕琢的真实,让它在日益光鲜亮丽的深圳显得格外珍贵。
如果你想了解深圳,不妨来东门老街走一走吧!你会发现,这座被认为“没有底蕴”的城市,其实把底蕴藏在了最热闹的烟火里——那是无数人用青春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写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哦!对此,你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刘小顺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