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武威文庙,隔着一条马路,就是武威西夏博物馆,门楣上几个古老的篆体字把你拉回了遥远的历史。西夏,一个被消失了900年的的古老王朝就此展现在你眼前。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南宋并立。历经十帝,共189年。虽然存在不到200年,但西夏人却创造了异常璀璨的文明。这种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的西夏文化,是党项族、汉族、藏族、回鹘族等多民族文化长期交融、彼此影响、相互吸收而形成的一种多来源、多层次的文化。
西夏建国前夕,李元昊便让大臣野利仁荣等创造了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民族文字,即后世所谓的“西夏文”。这种文字借鉴汉字的笔画和构成原理,又有自己的特点。西夏文的创制对西夏文化的兴盛、佛教的传播、文学的繁荣、印刷术的进步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对整个西夏文化的进程有划时代的贡献。作为中国二十多种民族古文字之一,西夏文似乎成了西夏文化的代表,为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异彩。
但是蒙古帝国兴起的那场战争彻底摧毁了西夏和它创造的文化,不仅西夏人民遭到了屠杀,记载西夏文明的西夏文字也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成为了一种死亡文字。
转机发生在1804年,清朝学者张澍在甘肃武威清应寺发现刻有西夏文和汉文的《重修凉州护国寺感通塔碑》,通过碑额汉文年号“天祐民安五年”(1094年)确认碑面文字为西夏文。但当时根本没人能认识这种怪字。
一直到1908年和1909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组织了两次对西夏遗址黑水城的考古,这才发现了大量西夏相关的文物、文献,这些文献几乎全部由西夏文写成。而更重要的是,翻译工具找到了。当时在遗址中找到了一本《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一本是西夏文和文的双解词典,由西夏人骨勒茂才在西夏仁宗乾祐二十一年(1190年)编写刊行。西夏文终于能被识别了。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考古学家又在西北地区发现大量西夏王朝残留的文物和文献,1997年,国内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西夏文字典《夏汉字典》出版(著名西夏学者李范文先生历史二十多年写成)。
一个民族的兴盛发展,其成熟的文字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一个民族的消亡遗失,也是由于文化和文字被摧毁掩埋在了尘埃之中,从此不见天日。幸好,我们的文字专家今天破解了古老的西夏文,给我们复原了一个活力四射、蓬勃兴旺的西夏王朝,把那200年河西地区的历史点点滴滴展现在眼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